作者:李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28 14:45:22
选择字号:
给沙漠胡杨浇水越多越好?最新研究颠覆认知

 

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缘水文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复杂影响方面取得进展。通过分析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树轮记录,系统揭示了人类活动对荒漠水环境的百年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水文学杂志》《自然地理学》

塔克拉玛干沙漠作为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是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西部主战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理解该地区水-热动态及人类活动的干扰机制,对该地区生态保护和沙漠化治理十分重要。

以往的研究受限于长期观测数据的缺乏,难以系统揭示自然变率与人为影响的交互作用。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多家机构,基于树木年轮学方法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研究,为解答上述问题提供了关键资料。

研究发现,1921年塔里木河经人为改道后,下游径流量骤减,但胡杨生长反而改善,这一反常现象揭示了"水分过剩同样抑制荒漠胡杨生长"的机制——当地下水位过高(大于2米)时,根系由于缺氧,生理活动同样受到抑制。

研究进一步指出,2000年启动的生态输水工程在改善胡杨生长状况的同时,也改变了胡杨原本的环境响应模式,导致在生态输水期间,环境因子对胡杨生长的贡献率不足10%。该研究为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生态修复和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支持,也为全球干旱区生态研究贡献了重要案例。

树轮宽度记录与人类活动事件(图中圆点)。地球环境所供图

  ?

针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态系统传统研究多聚焦水分限制而忽视高温影响的研究空白,研究团队利用胡杨树轮资料,重建了该地区过去188年(1811-1998年)5-7月地表温度变化历史。

研究发现,在水分条件相对稳定时,夏季高温已超越水分条件成为荒漠植被生长的首要威胁;近20年地表温度的快速上升已突破过去200年的波动范围,构成新的生态威胁。研究同时揭示了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通过环球遥相关调控区域温度的机制。研究结果深化了对干旱区气候变化规律的理论认知,为预测全球变暖背景下沙漠生态系统的响应及制定保护策略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jhydrol.2025.133665

                        https://doi.org/10.1080/04353676.2025.2480999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3D打印让瘫痪大鼠重新行走 喜马拉雅黑豌豆营养价值获研究认定
捉到幽灵粒子,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 血压应控制在多低?新研究给出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