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工程院院士薛长湖:筑梦“蓝色粮仓”,滋养健康中国 |
|
清晨的渔港,雾气中渔船靠岸,满筐刺参色泽黝亮,带着咸湿的海风味道,被工人小心搬运上岸。它们将经过清洗、干制、包装,远行千里,才会被端上餐桌。过去,要让它们重新饱满鲜美,需要四五天的浸泡与烹煮;如今,只用一杯水泡八小时,海的味道便重回碗中。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名誉院长薛长湖看来,这不仅是一颗海参上桌的“提速”,更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缩影——这中间跨越了13个环节,走完了堪称“25000里”的漫长之路。近日,在青岛市科技创新大会上,凭借在海洋食品加工领域的持续创新与成果转化,薛长湖荣获“2024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
薛长湖 韩星摄
从水乡少年到海洋院士
薛长湖出生在江苏兴化一个普通农村,那里素有“水乡明珠”之称。家门口河网密布,湖荡星罗,水声不绝。对水乡少年而言,水既是背景,也是血液。夏日午后,他与小伙伴在河中嬉戏,不必学游泳,被大孩子推下水几次,就能像鱼一样畅游。
少年时,他对外面的世界毫无概念,家中三代目不识丁,父母并不认为读书是出路。转折出现在初中——一次,调皮的他被老师叫住,对方出题:“三个5、一个1,如何通过加减乘除等于24?”他略一思索写下答案(5-1/5)×5=24。老师看着他说:“你有天分,要好好学习,跳出农门。”这句话,在他心里埋下走出去的愿望。
1980年,15岁的他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被山东海洋学院(今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品加工专业录取。可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家里人满是疑惑——“腌咸鱼,还用上大学?”在大众认知里,水产品加工不过“一把刀、一把盐”。
但少年的心思在海——那片比家乡湖泊大无数倍的海洋,才是他想探索的远方。
进入大学后,他发现,这个被家人质疑的专业并不简单。大量化学课程与化学系学生同堂,让他首次“栽了跟头”:大一期中有机化学考试没及格。这刺痛了他,也激起了斗志。一个学期苦学下来,期末在两个班中考了第一名。也正是这份对基础学科的热爱,成为他科研攻关的坚实底色。
本科毕业后,他留在母校继续深造,师从我国水产品加工领域的奠基人之一陈修白教授,硕士期间研究人造鱼肉蛋白纤维纺丝工艺,博士阶段主攻养殖对虾和海捕对虾的分析与比较。1990年,他成为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位农学水产博士——博士证书上的编号是0008,全校第8个博士。
博士毕业留校工作后,他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山东省水产局的“鳀鱼综合利用”项目。鳀鱼个体小、价值低,却富含优质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过去常被直接加工成低附加值的鱼粉。薛长湖带领团队把它们“物尽其用”——提取蛋白粉、鱼油,开发成保健品、药品等高附加值产品。这一项目不仅开拓了低值海洋生物资源的高效利用之路,也让他形成了一个朴素而坚定的科研观:躺在实验室里的专利不是成果,只有走向市场、改变行业,才算真正完成科研的使命。
在这段成长与探索中,薛长湖逐渐找到了兴趣与事业的契合点——面向海洋、服务民生,把浩瀚海洋中的生物资源,转化为守护健康、推动产业发展的“蓝色粮仓”。而这种理念,也为他后来用十余年时间,把科研成果的“25000里”转化距离不断缩短,埋下了最初的伏笔。
一只海参的提速
“三十多年过去了,但到现在这个项目依然很有吸引力。”谈到鳀鱼综合利用,薛长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
这项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科研成果依然没有被时代淘汰。前不久,浙江台州的一家企业主动找上门,希望直接沿用这一技术进行产业化转化,并开出了两千万元的转化费用。薛长湖笑言,这正说明当年的研究不仅站得住脚,而且走在了时代前面。
在他看来,每一种海洋生物都是一座等待开发的宝库。从鳀鱼起步,他先后攻克了“海洋低值鱼蛋白的挤压组织化技术及关键设备”“海带综合利用新技术”等多个项目。2010年,他和团队完成的“海洋水产蛋白、糖类及脂质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他科研道路上的重要节点——也是从“论文上的成果”迈向“推动行业前行”的又一次跃升。
“拿到第一个国家奖后,我就在想,怎么才能让论文真正和产业结合起来,带动行业发展。”薛长湖将科研分为三类:改变世界的、改变行业的、推动行业的,他自认属于第三类。基础研究是从0到1,产业化是从1到10,而两者之间隔着13个环节,其中“中试”最关键。
为补齐这一短板,他推动建成山东省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转化平台,近两年又组建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未来海洋食品智能制造中试基地,带动全国同行开展高水平攻关。
这些平台不仅是科研成果的“加速器”,也是通向产业化的桥梁。正是在这样的理念驱动下,他主持的一系列课题真正走向生产线,并改变了行业格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掀起行业变革的海参精深加工。
在他接触海参加工技术的那些年,行业仍停留在手工作坊式模式:装备落后、过程不可控,营养流失严重。消费者买回一袋干海参,要经过四五天的浸泡、煮制才能入口;漫长泡发中,大量活性成分已被冲刷殆尽。
“要不要让海参更有价值、更方便,取决于能不能在工艺上找到答案。”薛长湖回忆,当时国内外对海参功效成分研究零散,关键技术缺乏突破。他带团队从最基础做起——比较刺参体壁与内脏的营养、研究加热温度对质构和组织的影响、胶原蛋白提取、干制与复水过程的营养保持、功效活性验证……看似细碎的研究,都是为产业化多跨一步。
在他看来,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要跨越13个环节,海参正是如此——从原理验证到中试再到放大生产,每一步都要攻克设备、标准、质量控制等难题。为验证新工艺,他和团队常在加工厂一待一周,反复调整参数,直至既保留营养,又大幅缩短泡发时间。
最终,他们建立起国际领先的海参营养保持与精深加工技术体系,并开发出速发海参加工工艺——原本需四五天泡发的干海参,如今一杯热水、八小时即可食用,且保留更多活性成分。这不仅改变了消费者体验,也推动产业链升级:机械化、标准化取代小作坊,质量可追溯,年产值跨入千亿级。更重要的是,海参产业由“数量安全”迈向“质量安全”——不只是吃得上,还要吃得好。
对薛长湖而言,这只速发海参不仅是科研成果,更是缩短“25000里”长路的实景案例,让他坚信: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每个环节,海洋食品的价值就能成倍提升,这正是他四十年来不变的追求。
筑梦蓝色粮仓
在薛长湖的办公室里,有一幅简单的标语——“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是他亲自提出并挂在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展厅墙上的一句话,也是贯穿他科研与育人的主线。
这种主线可追溯到大学时代。薛长湖的大学班主任、同时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曾在一次实验指导中对他说:“做研究,如果只是追求结果,可能很快会忘记出发的意义;但如果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方法与思路就会自然涌现。”这句话,成了他四十年科研道路上的精神航标。
因此,他在推动技术成果的同时,也培养能让成果落地的人才。在中国海洋大学任教三十五年,他指导了180余名研究生——其中博士60余人、硕士120余人。无论学生将来在科研院所、高校,还是产业一线,他都要求他们既懂科学原理,又能看清产业需求。
为此,他积极搭建产教融合平台。青岛、泉州两地的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不仅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中试站”,也是青年科研人员与企业工程师面对面交流的“训练场”。学生能在这里看到一项技术从试验台到生产线的全过程,理解科研不仅在于写论文,更在于推动行业前行。
他的视野不止于一类产品或一条产业链。他提出“蓝色粮仓”构想——海洋是最大的蛋白质宝库,蕴藏着满足人类优质蛋白需求的无限可能。他和团队正探索南极磷虾、海洋微藻等资源的功能化加工,以及干细胞培养鱼肉、3D打印海鲜等未来食品方向。
在他看来,海洋食品加工科研人员肩上有两份责任: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推动原创成果;二是扎根产业现实,把成果转化为可见、可用、可受益的产品。
从南极磷虾到鳀鱼、秘鲁鱿鱼,从海带、虾蟹壳到鱼皮、海参,他始终在低值海洋资源中寻找高价值的可能。早在1996年,他便主笔发表论文,系统阐述海洋生物中蛋白质、多肽、活性脂质和多糖的分离提取方法;此后,功效成分解析、加工工艺改良、质量标准建立,一步步构成他心中的“蓝色粮仓”。
十余年深耕海参,让“一泡即发”的速发海参走上餐桌;海洋酶制剂、糖类、脂类、蛋白及调味品丰富着“蓝色餐桌”;海洋大米、面条、鸡蛋为日常饮食注入海的味道;干细胞培养鱼肉等探索,则让未来餐饮图景更清晰。从实验台到中试车间,从成果到产业落地,他始终相信——科学的价值,最终要落在百姓的碗里。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人类越来越多的食物来自海洋。”站在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的领奖台上,他清楚,这条路还很长。未来,他将继续在海洋食品的蓝图上深耕细作,让更多源自海洋的健康与营养走进千家万户。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