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普夜场解锁恐龙奥秘,沪上多机构联手打造暑期科学盛宴 |
|
8月26日,上海自然博物馆内举办“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导览主题讲座,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中国恐龙大展总策展人倪闽景在现场讲解中介绍了中国恐龙研究史上的若干重要发现,包括模式标本的学术价值、恐龙胚胎及羽毛化石的形成机制,以及当前关于恐龙是否完全灭绝的科学讨论。观众们仿佛跨越时空,见证了恐龙家族亿年的兴衰演变,感受了科学探索的魅力与意义。
讲座现场。杨雨辰摄
?
据悉,暑期最后一周,上海自然博物馆于每日晚间加开“疯狂恐龙周”特别场次,8月26日至29日,上海自然博物馆延长开放至19:00,8月30日延长开放至20:00。夜场开放期间,博物馆组织多项以古生物学和自然科学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包括科普讲座、科学实验演示、主题电影及互动市集等。
在“自然之窗”区域,多家科研机构参与了科普活动。上海市地震局通过实验演示房屋抗震原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展示了化学物质“过氧键”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上海市宇航学会则通过模拟实验介绍卫星姿态调整技术。上海纺织博物馆也带来桑蚕丝鉴别实验。
科学实验活动现场。杨雨辰摄
?
在B2中庭设置的互动区域,观众可参与多项手工活动,如制作恐龙造型毛毡、纸艺模型、传统金银器錾刻体验等,也可参与集体艺术创作。一位孩子家长表示:“这种手工体验特别好,孩子不仅玩得开心,还能了解恐龙的外形特点,比单纯看展览更有收获。”
手工活动现场。图片由上海自然博物馆提供
?
馆内四维影院放映了《寻梦巨龙》《会飞的恐龙》等恐龙主题影片,结合当前科学认识与视听技术再现恐龙时代场景。
“亿万年的时光凝练为石,而生命的故事始终鲜活。”倪闽景表示,此次“疯狂恐龙周”夜场活动通过系统化的化石标本展示、科学讲解及互动体验,为公众提供了理解古生物演化与地球历史变迁的认知渠道。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