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敏,(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28 12:25:31
选择字号:
深化新医科建设 安徽医科大学开设四个微专业

 

近日,安徽医科大学正式启动2025年秋季学期微专业招生工作,进一步深化新医科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本次招生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医学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红十字事业管理与应急救护”“重症医学”和“生活方式医学”四个微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

据了解,微专业是学校为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需求,在现有本科专业目录以外,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围绕某一特定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通过灵活且系统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此次开设的四个微专业紧密对接国家战略与行业需求,依托学校优势学科资源,突出交叉融合与实践应用。“医学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微专业致力于推动医学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培养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红十字应急救护与救援管理”微专业依托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培养兼具应急救护技能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重症医学”微专业聚焦危重症临床实践,培养急危重症救治专业人才;“生活方式医学”微专业则针对慢性疾病的生活方式病因,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服务专业人才。

各微专业均组建了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其中不乏学科带头人、临床专家和行业资深人士。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虚拟仿真、项目实践、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突出实操性与应用性,部分课程还将引入“双师课堂”和企业真实案例,增强学生的实战经验。

据了解,微专业招生主要采取自愿报名、择优录取的方式。学习周期通常为1年半至2年,授课方式采取单独编班的形式,授课时间灵活安排于晚间、周末或假期,最大限度减少与主修专业的冲突。学生按照微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课程修读,在本科专业毕业前能按要求获得微专业培养方案全部学分的,经学校审定后,发放统一制作的微专业证书。

教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微专业建设是学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回应社会人才新需求的有益探索。学校将以此为契机,持续加强跨学科教学资源建设,健全微专业管理制度与证书认证机制,优化微专业课程体系,逐步拓展更多特色领域,为学生多样化发展和高质量就业开拓新路径,为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适应健康中国战略的一流医学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3D打印让瘫痪大鼠重新行走 喜马拉雅黑豌豆营养价值获研究认定
捉到幽灵粒子,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 血压应控制在多低?新研究给出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