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满山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28 8:54:41
选择字号:
赵凯:高原上的“追鱼人”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不仅有着广阔壮丽的草原雪山,也有蜿蜒曲折的河流,是长江、黄河等众多河流的发源地。长江、黄河、澜沧江在青海流域干流总长度约3300公里,大部分流域海拔3500米以上,自然环境严酷,交通条件十分不便,这些区域正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赵凯和他的团队长期坚守的科研主战场。

今年2月,赵凯再次带领团队发现鱼类新种——多柯河裸裂尻鱼。这次发现并非偶然,而是赵凯团队多年深耕青藏高原水域的必然成果。他们不仅为青藏高原鱼类家族增添了一位新成员,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贡献了来自中国高原的独特样本。

在青藏高原发现鱼类新种——多柯河裸裂尻鱼。受访者本人供图。

  ?

高原上的“追鱼人”

高原科考,绝非易事。“研究高原鱼类,大多需要在高寒缺氧的高原腹地开展野外工作,这对于我们团队来说是‘家常便饭’”赵凯表示,20多年来,青藏高原的大江大河边都留下他们工作的身影。

近几年,为了完成近40年来青海省最为详细和全面的水生生物本底调查工作,赵凯带领团队深入高寒缺氧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开展大量水生生物样品采集和本底状况研究工作。

为确保各项数据的严谨性和准确性,赵凯要求团队成员从测量鱼类生物学数据、采集遗传研究样品、收集浮游底栖生物资料、开展水质水环境监测等都要做到事无巨细。但野外科考最大问题还是想不到的意外。

时间回到2022年6月,赵凯同杂多县农牧局一道率领17名考察队员驾驶5辆越野车向当曲河源头进发。“选择去当曲河流域科考,是因为这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沼泽湿地之一’,这里是长江源头最大的水网沼泽地之一,地理环境严酷,从未开展过详细的水生生物调查。”赵凯说,但是没想到当傍晚时分,团队到达最后一个偏远的调查点时,天气骤变,大风夹杂着雨雪向考察队员袭来。

就在此时,装备物资的皮卡车轮胎出现爆胎,几名科考队员还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面对这样急难险重的情况,赵凯指挥大家镇定应对,他将全体人员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开展照顾高反队员、下网捕捞、水样底泥采集、汽车轮胎修补等工作。团队经过几个小时的奋战,样品采集、轮胎修补、调查取样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最难忘的是我和师傅一起修理爆胎的车胎,和大伙一起肩扛手推,硬生生地把一台几吨重的皮卡车从沼泽地里推了出来。”赵凯回忆道。

赵凯在青海省带领研究生采集鱼类样本。受访者本人供图

  ?

从“发现”到“保护”的跨越

2023年8月,一则消息引爆生态学界:消失40年的细尾鮡在澜沧江重现!这一发现直接源于赵凯团队的持续监测。“细尾鮡对水质极其敏感,它的回归证明三江源生态正在恢复。”赵凯解释。

细尾鮡是澜沧江在三江源流域唯一肉食性底栖原生鱼类,对栖息地环境要求苛刻,是间接反映水体水生生物生存状况的生态指征物种。

为了取得细尾鮡当前生存状况的第一手资料,赵凯带领团队多次深入澜沧江源地区开展实地考察,确认此次发现的鮡科鱼类是青藏高原特有鱼类——细尾鮡,这一发现填补了三江源地区自1972年以来该物种记录监测数据的空白,为我国三江源地区鱼类多样性保护和水生生物完整性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发现特有鱼类,源自坚持,我们团队几乎每年都要去野外考察。”赵凯回忆道,从青藏高原山川草甸再到激流险滩,最开心的事就是把一份份珍贵野生鱼类标本、活体样本、DNA材料、河流底泥、水质样本、调查图片收集到研究所实验室、水族馆、种质资源库、电子档案室。

“孤立地看,这些照片、标本的价值是有限的,但是多年科考收集的资料累积起来,就是一本描绘三江源水生生物最新和最完整数据资料的恢宏长卷,一部无可替代的青藏高原鱼类保护和三江源鱼类多样性魅力的真实档案。”赵凯表示,经过长年的积累和研究,《长江、黄河、澜沧江青海流域水生生物资源调查》已经顺利完成。

赵凯团队在长江南源当曲开展水生生物考察。受访者本人供图。

  ?

让高原鱼类“游”进人心

在青藏高原测量鱼类生物学数据,是科学与自然的双重考验。赵凯团队通过技术迭代、流程再造和生态伦理平衡,为全球高海拔生物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正如他所说:“每一条数据都是高原生命的密码,容不得半点马虎。”

据悉,赵凯带领西北高原所以及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等相关部门组成的科考团队,在时隔40年后,首次系统全面地完成了三江源鱼类多样性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期间,除了发现有历史记录的45种鱼类物种外,还发现新种2个,发现历史上没有记录的鱼类10种。

“青藏高原拥有世界上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其中鱼类无疑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大家庭中最为丰富和耀眼的明星之一。由于鱼类生活在水体中,而且高原鱼类一年大部分时间处于蛰伏状态,外界对高原鱼类了解甚少。”赵凯解释,作为专门从事青藏高原鱼类研究的科研人员,理应且必须承担起高原鱼类多样性保护的科普宣传教育工作。

为此,2019年,赵凯团队开始探索建设高原鱼类水族馆,一方面作为科研平台,一方面面向社会开放作保护高原生态的科普宣传基地。经过不懈努力,国内首个以“高原鱼类新视角——水族馆中的三江源魅力”为主题的高原水生生物水族馆走进公众视野。水族馆以全新的视角向全社会展示了来自三江源水系、青海湖水系、祁连水系、柴达木水系、雅鲁藏布江水系等许多被列入红色濒危名录的珍稀鱼类物种40余个,填补了青藏高原野生鱼类科普基地的空白。

“开展高原生物研究,既要深刻认识青藏高原生态地位的重要性,又要清醒地看到生态系统敏感脆弱性和多样性保护研究的可持续性。”赵凯表示,为此,团队率先采用分子系统学、生物地理学和基因组生物信息学等科技前沿技术,在青藏高原鱼类物种演化、特殊功能适应、濒危鱼类物种保护和高原鱼类科谱宣传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相关研究领域专家的一致好评。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赵凯始终以一名党员和科研带头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身心致力于探寻青藏高原野生鱼类多样性保护,努力探索青藏高原鱼类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的未知领域。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3D打印让瘫痪大鼠重新行走 喜马拉雅黑豌豆营养价值获研究认定
捉到幽灵粒子,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 血压应控制在多低?新研究给出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