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北林业大学教授杨仕隆团队首次在温度依赖性性别决定(TSD)物种中,揭示了从温度感知到雄性发育的完整级联信号通路。相关系列文章发表在《科学通报》上。
温度依赖性性别决定最早发现于上世纪中叶,是爬行动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特殊性别决定模式。然而,其背后的分子调控机制长期困扰着学界。由于TSD物种胚胎对温度信号的响应具有严格的时空限制,完整解析温度信号如何转化为性别决定指令面临巨大挑战。
本研究中,团队证明了龟类胚胎性腺中有一类新型低温敏感的类固醇生成细胞,该细胞在温度敏感期特异性表达KCNK3钾通道与CaV3.2/1.2钙通道,当环境温度低于26℃时,KCNK3通道关闭引发膜电位去极化,激活钙通道触发Ca2?内流。进一步研究揭示,Ca2?信号驱动TSSCs合成醛固酮,该激素作用于支持细胞前体的NR3C1受体,进而激活雄性决定关键基因DMRT1的表达。研究团队通过系列药物干预实验,成功验证了该信号通路的功能。
该研究首次建立TSD物种 “温度→离子通道→激素→转录因子”四级调控模型,系统阐明TSSCs作为温度传感器通过醛固酮-NR3C1-DMRT1信号轴启动雄性发育的分子机制,也为深入理解TSD现象提供了关键分子基础。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5.08.015、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5.07.025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