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梁鑫淼、研究员李秀玲团队受邀发表了关于仿生纳流传感的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固态纳米通道和纳米孔的发展、纳米制造方法、传感原理、仿生智能感知应用等。相关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
纳米流体学以纳米尺度下流体的行为与操控为研究对象,该尺度下的流体由于特殊结构和界面效应,可引发独特的现象。基于纳米多孔结构研究流体的传输特性,对药物靶点发现和疾病诊断领域具有重要价值。

仿生纳米流体材料特点。大连化物所供图
受生物体内蛋白通道精准调控离子传输的机制启发,科研人员构筑了不同类型的仿生纳米流体材料,例如仿生固态纳米通道和纳米孔等。进一步,科研人员通过限域界面功能修饰,实现了对不同离子、分子的智能感知,为生命科学、精准医疗等领域提供新的技术思路。
本综述探讨了刺激响应界面功能修饰与离子传输的内在联系,并对仿生纳流材料在智能传感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近年来,梁鑫淼和李秀玲团队致力于翻译后修饰蛋白组学的富集材料和方法、药物靶点识别及药物-信号通路调控的研究,特别是交叉结合仿生纳米孔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通过乳液界面聚合方法构建孔径、浸润性梯度材料,实现内源性糖肽和磷酸化蛋白的高效检出;受邀发表了功能化纳米孔材料分离生物分子相关综述文章等。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2/anie.202506689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