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教授刘运德带领研究生们,在实验室对来自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一批水样开展分析,努力破解隐藏其中的水文循环与生态环境效应“密码”。
近三年来,他们和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总站、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技术团队紧密合作,共同开展塔里木河流域水环境调查与生态效应评估,为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跨域协作:联合开展野外调查
新疆南部的塔里木河总长2179千米,蜿蜒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这条中国最长的内陆河,以102万平方千米的流域面积,在干旱荒漠之间孕育出独特的绿洲与生命走廊。它是维系西北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然而,这广大的区域生态承载能力极为脆弱。为了读懂这条河流的呼吸,摸清地表水的脉络、地下水的脉动与植被的低语,2022年10月,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组织实施了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项目《塔里木河流域关键区生态适宜性调查》。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牵头,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总站以及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承担了下设课题《塔里木河流域水环境调查与生态效应评估》的研究重任。
这场至今跨越三年的科学之旅,如同为塔里木河流域进行全面“体检”,既要摸“家底”,更要开“良方”。近三年来,四家单位40余名专家学者、技术骨干与研究生,在塔里木河流域行程超过8000公里。他们围绕课题紧密协作,揭示了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水质演变、水位动态及其生态效应,深化了对水岩作用、灌溉淋滤及生态输水的认识;编制了主要绿洲区地下水埋深、水质图集,发现地下水整体淡化、局部咸化及大规模降落漏斗特征;构建了生态输水—地下水埋深—植被响应模型,提出生态输水的优化方案,为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绿洲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他们还建立了多源监测数据集,培养研究生5名、科研骨干4名,提交专题与咨询报告各1份,出版专著1部。
课题负责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教授孙自永表示:“这项综合研究,并非局限于单一的水文地质或环境领域,需要地质、水文、生态、环境等多学科的支撑。各科研单位和机构联合开展野外综合调查研究,是当前科研攻关的趋势,唯有如此,研究才能更加深入。”
在塔里木河流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师生开展地表水样采集。受访者供图
?
野外征途:坚守科学探索初心
在塔里木河流域开展各项野外调查,远非想象中那般轻松。这片广袤的土地,多被荒漠、戈壁覆盖,气候干燥,风沙肆虐,交通极为不便。有时为抵达一个水样的采样点位,驱车五六个小时是家常便饭。
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的技术骨干们,在塔里木河流域的考察中,始终不敢懈怠。在野外,他们主要任务是对流域地下水与植被生态功能开展调查,结合历史资料分析30年来地下水环境的动态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的生态影响。正高级工程师马洪云说,近三年来,他们每年采集水样超过1000组,走过1000多个不同点位。“地质工作者在野外吃的苦,从不轻易诉说,即便对家人也很少提及。”他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总站正高级工程师常玉婷回忆,有一次,她和技术骨干们,夏季汛期在塔里木河采集水样,当时河水湍急,稍有不慎便可能跌落河中,后果不堪设想。但为获取水样,大家相互扶持,步步为营,小心翼翼地完成了采集。
为保证水样的时效性与准确性,大家常常天未破晓就踏上征程。夏日,大家顶着40℃以上的高温炙烤。冬季,迎着零下20℃的凛冽寒风。为确保现场检测设备正常运行,炎炎夏日,队员们用冰冻的矿泉水瓶为设备降温。酷寒冬日,又用棉衣将设备层层包裹,防止其因低温“罢工”。“在野外采集水样,既要保护好自身安全,同时也要维护好仪器设备。仪器一旦出故障,我们就像在茫茫野外失去了双眼,工作会陷入极大困境。”常玉婷说。
野外的各种意外总是不期而至。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正高级工程师轩晓博和技术骨干们,有一次在台特玛湖结束野外调查后,车队行驶在乌若高速公路上时,一辆车的两个后轮胎突然爆胎。所幸司机沉着冷静、技术娴熟,在车辆剧烈晃动中稳稳将车停住,众人无不惊出一身冷汗。
“在塔里木河流域内远离绿洲的区域开展考察,永远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我们必须时刻警惕,遇到危急情况更不能慌乱。”轩晓博说。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师生在塔里木河流域开展水样采集与现场记录。受访者供图
?
携手前进:生态保护责任在肩
野外调查是对体力、意志和科学态度的多重考验。一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师生在塔里木河流域开展野外采样,因道路受阻车辆无法继续前行,若要抵达取样点位,就必须在烈日炙烤下,背负沉重仪器,步行半小时以上穿行于荒漠。大家一度犹豫,觉得少一个点位似乎无关紧要。此时,刘运德教授毅然推开车门,半只鞋陷入松软的沙土中,他看着前方,语气坚定地说:“科学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每个数据都至关重要,绝不能遗漏。”
在他的带领下,师生们咬牙坚持,沿着漫长的沙土路继续前行。抵达采样地后,师生们迅速取样。夕阳西下,微风拂面,辛劳与喜悦交织。
塔里木河流域地广人稀,采样点位分散且多远离城镇村落。采集地下水样时,寻找合适的水井至关重要,当地居民冒着烈日,在田埂和地头间耐心带路寻找井口。待师生蹲下身在井边取样时,居民们又拎来哈密瓜和葡萄,热情邀请师生品尝。“淳朴善良的居民们,让我们在酷热中感受到阵阵清凉。”研究生蓝馨说。
野外调查中,新现象的发现总能瞬间点燃大家的热情。当监测到某取样点水盐指标异常,并进一步揭示其与地下水动态、土壤盐渍化及植被状况之间的联系时,那种“用专业知识读懂水盐与生态关系”的成就感,往往能驱散沿途的酷热。野外调查是育人的生动课堂。研究生白丽彤说:“这让我完成了从理论到应用的跨越,从最初操作仪器时的手忙脚乱,到如今能独立完成点位勘察、样品采集和数据记录全流程工作。”胡顺副教授认为,在野外调查中老师们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培养研究生们的科学精神。
眼下,尽管课题《塔里木河流域关键区生态适宜性调查》实现了研究目标,但是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保护,注定是一场漫长的远征,仍需更多科技工作者持续努力,用智慧破解干旱区生态密码,让塔里木河的碧波永远荡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