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美国化学学会—纳米》(ACS Nano)在线发表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普通外科教授王新颖团队和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魏辉团队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突破性地将纳米酶(Nanozyme)技术与益生菌疗法结合,成功构建了一种创新型纳米酶—益生菌递送系统MnCe@LR/AMs,为炎症性肠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精准化、协同化治疗策略。
该益生菌递送系统兼具“保护、靶向、抗氧化”三重功能,不仅解决了益生菌在胃肠道中的存活难题,实现对炎症部位的精准递送,更能同步清除过量活性氧、调节免疫平衡,从多维度阻断炎症性肠病(IBD)发病链条。
王新颖告诉《中国科学报》,炎症性肠病是一种以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为特征的难治性疾病,全球发病率逐年攀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降低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复杂,与肠道菌群失衡、肠道屏障受损、免疫失调及氧化应激过度激活密切相关。
目前,益生菌疗法被寄予厚望,但其临床应用受存活率低、靶向性弱两大瓶颈制约。研发能够提高益生菌在胃肠道中的存活、实现靶向递送的新型益生菌递送系统至关重要。一旦新的发现在临床转化中取得突破,将有望解决传统益生菌疗法的技术瓶颈,为这一“不死癌症”的预后改善带来新的希望。
该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以纳米酶和海藻酸钠微球为基础的益生菌递送平台MnCe@LR/AMs。该系统将锰掺杂的氧化铈纳米酶(Mn@CeO?)修饰于罗伊氏乳杆菌表面,再使用海藻酸钠微球(AMs)包裹。
氧化铈纳米酶具有出色的抗氧化活性,能有效清除肠道内过量的活性氧,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海藻酸钠微球不仅能保护益生菌免受胃酸、消化酶等的破坏,还凭借其负电荷特性及与炎症部位高表达的甘露糖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实现对肠道炎症部位的双重靶向递送,提高益生菌在炎症区域的定植率。
该递送平台在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中展现出显著的治疗效果,可恢复结肠长度,减轻肠道黏膜损伤,肠道屏障完整性得到有效恢复,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加双歧杆菌、梭菌等有益菌丰度,降低促炎菌如大肠杆菌的比例,全面改善肠道代谢与免疫功能。
该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清除活性氧—修复屏障—平衡菌群—调节免疫”多维度治疗体系,解决了传统益生菌疗法的技术瓶颈,打破了炎症性肠病的病理恶性循环,为炎症性肠病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全新的临床转化方向。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1/acsnano.5c08999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