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丁奎岭寄语本科新生:做矢志创新的探索者、长期主义的践行者 |
|
“向新出发,不仅要主动适应时间和空间上的转换,更意味着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变化、未知与挑战,进而创造突破超越的可能。这既是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发展前进的重要动力。”
8月27日,在上海交通大学2025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作了题为《向新出发,在积累中成就卓越》的讲话,从三个方面寄语新生。
?
一是立足新起点,在勤学笃行中筑牢知识根基。丁奎岭表示,大学是积淀专业知识、厚植专业志趣的重要时期,学习依旧是本科生首要的任务。与高中不同的是,大学更需要同学们在学习中进行主动规划和自主探究,找到所在学科专业与自身兴趣爱好的契合点,为今后挑战未知、创新突破打好基础。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坚持“让每一位学生都更加优秀”的育人理念,为同学们提供跨专业选修课程、辅修专业等多种学习渠道,以及行业见习、创新创业等实践机会,帮助大家夯实专业基础,拓展成长空间。丁奎岭希望新生们秉持学无止境、循序渐进的求知态度,坚持勤学善思、心无旁骛的良好习惯,踏踏实实完成每一门课程的学习,以归零心态建构专业知识体系;用好学校提供的各类平台,在积极参与科研项目、行业实践中厚积薄发,体悟专业使命,明确学习目标,走好适应大学生活的第一步。
二是打开新视野,在交叉融通中磨砺创新本领。人类迄今获得的知识浩如烟海,学科专业的划分便于我们聚焦特定领域深耕细作、形成专业化优势,却也由此形成了边界壁垒。随着人类社会步入“大科学”时代,科学前沿的突破越来越依赖于跨界融合,仅专注于单一领域往往难以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大学汇聚着拥有不同文化和学科背景的师生,有利于在宽广视野下开展交流合作,催生新的思想、促成新的发现。丁奎岭提醒新生们,要有兼容并蓄的胸怀、博采众长的心态,主动打开新视野、接纳新事物,于跨学科汲取知识、跨边界探索实践中寻找创新突破的契机。
大学学习既需要聚焦专业但又不应仅仅局限于所学专业,每一次打破认知框架、开展跨界协作的尝试,都是对于创造新的可能性的积累。丁奎岭希望,新生们可以积极跨越学院、学科边界,增强协作能力,于交叉融通中激发创新潜能、拓展认知疆域,在知行合一中深入理解和应用知识,在创新实践中展现青春风采。
三是勇担新使命,在与国同行中成就卓越人生。个人的人生成就,既来自于立足岗位日拱一卒的不懈攀登,更体现在主动服务国家与人民所需的坚定选择。回顾上海交通大学近130年来的峥嵘岁月,图强兴邦是始终不渝的办学初心,爱国奉献是代代传承的精神信仰。在“饮水思源,爱国荣校”这一朴素校训的背后,逾四十万交大人心系华夏,投身于祖国建设与发展的洪流,成就了巍巍学府的卓著声誉,留下了一段段丹心报国、建功立业的动人故事。
丁奎岭在讲话中分享了钱学森五次人生选择的故事,指出五次选择塑造了钱学森的人生轨迹,也深刻影响了中国航天事业乃至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与忠诚。他希望新生向以钱学森学长为代表的学校先辈学习,不仅要牢记“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的价值追求,在变革迭起的时代坚守报效祖国、造福人类的初心,更要把责任与使命付诸于行动,践行“求真务实、努力拼搏、敢为人先、与日俱进”的精神品格,积极开拓进取、勇于担当作为,在赤诚奉献中书写精彩的人生华章。
“希望你们做矢志创新的探索者、长期主义的践行者,以高远的视野确立人生方向、练就真才实学,坚持与国同行、不懈奋斗,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卓越人生!”丁奎岭说道。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