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研究所团队研发仿生角膜内皮 |
|
记者:廖洋 通讯员:赵英佐
大泡性角膜病变是角膜内皮细胞功能失代偿引起的常见致盲眼病。由于成人角膜内皮细胞增殖能力有限,手术、感染或遗传等因素导致细胞功能受损时,会出现上皮下水泡、角膜水肿和混浊、眼部疼痛,甚至视力丧失等。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晚期只能依靠角膜移植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面临着角膜供体匮乏、医生学习曲线长等难题,同时,反复注气、免疫排斥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超生理下降等问题会增加移植失败的风险,还有部分常规角膜移植无法治疗的患者。因此,大泡性角膜病变是角膜病治疗的棘手难题之一。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研究所科研团队通过解析正常角膜内皮“核心屏障+选择渗透”的核心功能原理,研发了新型高仿生角膜内皮,并通过优化设计和等离子表面修饰,使其渗透性、亲水性、粘附性显著提高,保障了角膜基质的营养和代谢需求。日前,研究成果发表在《化学工程杂志》(影响因子:13.4,中国科学院1区)。
动物试验证实:等离子表面改性后的仿生内皮植入后与角膜基质粘附牢固,并能长期维持正常角膜厚度与基质代谢平衡,未出现角膜周边水肿、中央变薄或穿孔等问题。
经医院伦理批准,团队进一步开展了新型仿生角膜内皮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研究,共纳入10例眼部病史复杂的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术后进行了6个月随访。
结果表明,仿生内皮植入后患者眼部疼痛症状明显缓解,角膜厚度显著降低,未发现相关并发症和免疫排斥反应,为复杂难治性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团队研发仿生角膜内皮 课题组供图
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和泰山学者等项目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5.160352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