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25 11:29:15
选择字号:
基层脑卒中远程医疗救治项目启动
黄金4.5小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体系到基层

 

“当前,基层医疗机构在脑卒中急救中面临‘不敢溶、不会溶、溶得慢’的突出困境,直接制约了卒中救治效果的提升。”8月24日,在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司委托、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牵头实施的“基层脑卒中远程医疗救治项目”启动仪式上,中国卒中专科联盟主席、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主任委员吉训明院士指出。

据悉,作为国家“百万减残工程”核心任务,该项目通过远程医疗技术与系统化能力建设,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黄金4.5小时”救治体系延伸至基层,重点破解边远地区医疗短板,推动溶栓治疗规范化、同质化,为降低卒中致残率、死亡率提供制度保障。

启动仪式现场(主办方供图)

  ?

打通“最后一公里”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党委书记管仲军表示,该院将以国家医学中心平台为依托、以优质资源为支撑,锚定基层医疗能力提升的核心目标,系统推进人才培养与救治能力建设,全面构建覆盖广泛、高效协同的卒中远程医疗体系,以实际行动打通卒中救治的“最后一公里”,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到群众身边,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筑牢防线。

吉训明表示,新项目需以远程医疗技术为核心支撑,构建“实时指导—分级培训—质量监控”的全链条体系:通过远程实时救治指导打破时空限制,让基层医师获得即时专业支持;建立分层分级培训机制,确保先进技术与临床经验真正下沉基层、扎根落地;同步完善长效质量监控机制,将溶栓率、DNT等关键指标纳入严格监管,以标准化管理倒逼救治质量提升。

他进一步强调,项目需强化“上下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的牵头引领作用,搭建基层与上级医院的快速响应通道,形成覆盖城乡、协调联动、高效快捷的现代化卒中救治网络,为基层卒中防治能力的系统性提升提供坚实支撑,助力我国慢病防治工作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

此外,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机构的专家围绕静脉溶栓知情同意、影像评估、重症管理等主题开展专题培训,为项目落地奠定技术基础。

精心部署实施路径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专业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马青峰表示,项目将通过“三个抓手”推动基层能力跃升。

一是7×24 小时专家远程支持:为基层提供实时适应证判断、用药指导等专业支撑,减少延误与误判。

二是卒中绿道同质化建设:统一院前—急诊—影像—用药全流程标准,动态监测 DNT 等核心指标,打通部门衔接堵点。

三是全链条能力共建:融合线下课程、远程带教与案例研讨,覆盖“院前识别—溶栓用药—并发症处理”全流程能力建设。

此外,项目还设定两大年度目标——聚焦“时间效率”与“规范治疗比例”双提升:推动参与单位在DNT等关键时间节点实现显著缩短,确保急性卒中患者更快获得溶栓治疗;加快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年静脉溶栓例数增长≥10%,时间窗内规范化溶栓比例稳步提升。把患者致残率、死亡率下降作为核心评价结果,让基层患者能够享受到与大城市同等水平的急性期有效治疗。

与会专家表示,基层脑卒中远程医疗救治项目的启动,是国家百万减残工程的重要里程碑,其核心在于推动急性期有效治疗下沉到基层,让基层医院真正“接得住、治得好”急性卒中患者,切实压缩从发病到静脉溶栓的全流程时间,提升规范化溶栓的可及性与时效性,特别是要让边远和贫困地区的区县,也能通过互联网远程医疗的方式,获得高水平的人才培训、能力提升和急性期救治支撑,实现与大城市同质化的溶栓治疗,让基层患者无需长途跋涉,就能在“黄金时间窗”内获得最有效的救治,从而显著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据悉,出席启动仪式的专家还有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司相关负责同志,国家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康德智教授、曾进胜教授,中国卒中专科联盟秘书处主任曹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杜万良教授等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各地100多家基层医疗机构骨干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启动仪式由中国卒中专科联盟秘书处副主任王凌霄主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人员设计出能杀灭耐药菌的新型抗生素 太阳系外围可能隐藏着一颗“Y行星”
木卫三或可成为巨型暗物质探测器 探测到有史以来最明亮的快速射电暴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