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研电连接器散热技术,华理学生团队获超200万意向订单 |
|
在近日落幕的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上海赛区)中,华东理工大学“酷连”项目团队凭借自主研发的电连接器散热技术,以小组第一的成绩摘得市赛金奖。值得一提的是,这项从实验室走出的技术,已通过团队成员初创的公司,获得了超过200万元的初期意向订单,实现了从校园到产业的跨越。
2023年春天,华东理工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的大二学生许诺在看到多起电动车充电引发的火灾新闻报道后,开始思考能否用课堂上学到的热学、电磁学知识,解决这个行业的安全隐患。这个想法得到了华东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张孟的肯定与支持,一个由本科生主导、聚焦“充电连接器散热难题”的研究团队迅速组建起来。
项目伊始,团队就确立了“从需求出发”的理念。他们跑遍了长三角地区数十家整车厂与充电设备企业,了解到电池充电慢、接口热、散热难是相关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由此确定了研究方向。
?
“我们第一代研究的是高压电凝器散热方案,以市场上主流的风冷技术为主;第二代开始在物理技术上进行创新,探索磁制冷方式;第三代则是以相变制冷为原理的两相制冷电解仪器,在成本和散热效果上比传统方式更具优势。”
同时,“酷连”团队在调研中了解到,我国对更高功率、更高电压充电提出了新要求,这也给了他们一个切入市场的良机。
在成果转化落地的过程中,团队秉持“关关难过关关过”的朴素想法,逐步往前推进。其中最大的挑战是精确控制材料在所需温度点的相变,以达到高效散热的目的。依托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科平台和物理创新实验室的资源,团队进行了上百次尝试,反复调整配方调整、测试散热性能,终于迎来了材料调控的突破性进展。
最终,“酷连”团队成功打造出集成三大核心技术的两相制冷电连接器,包括相变散热系统、导热陶瓷与绝热复合结构、负压自循环系统。这套“组合拳”有效攻克了超充场景下电池发热失控、运行不稳定与材料老化加速这三大顽疾。权威检测数据显示,该产品能将连接器工作温度显著降低近30℃,同时将充电功率提升高达60%。据了解,产品在试用阶段便赢得了行业的高度评价,团队目前已申请4项核心知识产权。
为更好推动技术走向市场,“酷连”团队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体系支持下,在今年5月初成立了公司,目前已成功签下三家采购合作方。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