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胆肿瘤外科与肝移植科樊嘉团队,首次探索并揭示了PD-1抑制剂联合TIGIT抑制剂加化疗治疗胆道恶性肿瘤(BT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填补了国际空白,为无法手术的晚期患者提供了新选择。相关研究8月21日发表于《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
BTC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全球发病率居高不下,在中国呈上升趋势。由于恶性度高、进展迅速,且发病症状不典型,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晚期或转移阶段,无法手术切除。作为晚期重要治疗手段的化疗,治疗效果有限,因此,患者亟需新的临床治疗策略。
研究人员在2022年3月-2023年1月间共招募45例既往未接受过系统治疗的不可切除局部晚期或转移性BTC患者,进行替雷利珠单抗联合欧司珀利单抗及吉西他滨和顺铂治疗。主要研究终点是ORR(RECIST 1.1标准),次要终点包括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6个月及12个月PFS率和OS率,以及安全性,探索性终点包括生物标志物与疗效预测的相关性。
截至2024年7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4.6个月,6.7%(3/45)的患者仍在组接受治疗。确认的ORR(cORR)为51.2% [21/41, 95% CI(35.1-67.1), p=0.0003; 3例达到CRs]。亚组分析显示,cORR在肝内胆管癌(ICC)为37.5%(12/32),胆囊癌(GBC)为100.0%(8/8),肝外胆管癌(ECC)为100%(1/1)。
次要终点中,疾病控制率(DCR)为82.9%[34/41, 95%CI(67.9-92.8)],中位PFS为7.7个月(95% CI, 6.0-9.4),中位OS达到17.4个月(95% CI, 11.7-NR)。
≥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0%(27/45),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贫血等血液学不良事件,与化疗相关性较高;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发生率为42.2%(19/45),其中≥3级irAE为11.1%(5/45),未出现新的安全性信号,无治疗相关性死亡,整体安全性可控。
研究结果提示,替雷利珠单抗联合欧司珀利单抗及吉西他滨和顺铂一线治疗不可切除局部晚期或转移性BTC展示出令人鼓舞的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且揭示了TIGIT及PD-L1表达与患者治疗预后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关论文信息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