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22 10:05:25
选择字号:
科学家揭示软骨鱼类感短波基因丢失适应性进化机制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鲍宝龙、李云凯团队,联合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研究员赵娜、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张要磊等,发现依赖短波视蛋白的短波光会导致视网膜感光细胞衰老,并探究了鲨鱼等软骨鱼类感短波基因丢失的适应性演化机制,揭示了鲨鱼不能感蓝光和紫光的原因。相关研究8月18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鲨、鳐等软骨鱼类无法感知蓝光和紫光,这可能是因为它们缺乏短波敏感的视锥蛋白基因(sws)。已有研究表明,有16种软骨鱼类的基因组中均未检测到sws的存在。

为了全面了解sws基因在软骨鱼类基因组中的演化机制,研究团队建立了孔鳐和大青鲨的高精度全基因组图谱,发现感短波光的sws基因均已丢失,感紫光的sws1和感蓝光的sws2基因丢失伴随了邻近基因的复杂重排。研究团队分别敲除了sws1sws2,建立斑马鱼缺失突变系sws1-/-sws2-/-,证实了短波光通过SWS诱导感光细胞衰老,导致视网膜细胞数量变少、视网膜变薄。研究团队在人细胞系中过表达斑马鱼的sws1sws2基因以及人sws基因,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短波光照射通过SWS加剧细胞的衰老。

研究团队分析认为,最原始的脊椎动物圆口类有sws1sws2,而软骨鱼类在演化中形成了反光膜(又称“照膜”),这一结构可将光线反射回视网膜,但在增强感光能力的同时,也加剧了短波光导致的视网膜感光细胞衰老。因此,软骨鱼类选择丢失sws以减少近海强烈的短波光对眼睛的损伤,是一种适应性演化丢失策略。

研究图示。图片由研究团队提供

  ?

值得一提的是,视网膜感光层变薄,是人类年龄相关黄斑变性(AMD)的早期标志。虽然人类眼睛没有反光膜,但存在SWS,可能会导致视网膜变薄而引发黄斑变性。这项研究揭示的短波光损伤新机制,也给人类AMD病理产生提供了启示。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2544-w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橡胶树育种路上的“石头”能数清了 人类胚胎着床过程的力学机制首次揭示
破解人脑独特性的关键DNA片段发现 NISAR卫星破纪录天线在太空“绽放”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