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22 10:03:56
选择字号:
新研究填补黄河、长江流域关键时期遗传史空白

 

复旦大学文少卿副教授、金力院士和王传超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多家单位,通过构建和分析迄今最大规模的东亚新石器时代古基因组数据集,为理解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扩张如何深刻塑造东亚人群的遗传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新视角,填补了黄河、长江流域关键时期的遗传史空白,解决了关于东亚农业人群扩散机制、高原人群形成及南岛语族起源的长期学术争议。相关研究8月19日发表于《细胞-基因组学》。

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从狩猎采集迈向定居种植,深刻变革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人口结构、健康状况、遗传适应及文化面貌。虽然考古研究已初步勾勒出农业传播的时间、地理节点与路径,但其背后的复杂扩散机制,尤其是“人口扩散”与“文化扩散”的学术争论,仍是学术界的焦点。

中国的黄河与长江流域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独立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分别驯化了粟黍和水稻,孕育了早期中华文明,更是推动了史前农作物的全球化传播。然而,由于古代人类基因组数据的匮乏,这两大流域人群的遗传历史研究长期存在空白。

研究团队收集了20处考古遗址(距今6231-4650年前)的74例样本,进而发布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东亚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古基因组数据集,涵盖了东亚两大农业起源中心。

主成分分析图。图片由研究团队提供

  ?

研究结果显示,在新石器时代中期,以黄河中游人群为核心,粟黍农业人群呈现大规模辐射状扩散,遗传扩散格局与庙底沟文化的扩张和粟作农业的发展高度吻合。同时,在与周边文化人群的互动过程中,黄河流域不同区域的人群形成了独特的遗传结构。文化因素和地理因素共同塑造了黄河流域人群遗传亚结构的形成,而地理因素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沿海地区一直被认为是南北方交流的重要区域。但研究团队分析发现,黄河流域人群所具有的南方成分更可能是源于邻近的长江流域而非东南沿海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存在双向的人群互动。

研究团队同时发现,与中国北方其他地区人群相比,高原人群与黄河上游农业人群之间的遗传联系最为密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团队在黄河上游的大地湾遗址中发现了一例迄今为止最早的、具有青藏高原人群特有EPAS1单倍型的现代人,表明早在距今5800年左右,高原人群与黄河上游人群之间就存在着密切的遗传联系和交流互动。

关于南岛语人群的起源和扩散问题,研究团队分析发现,现代的中国台湾南岛语人群与长江流域农业人群的遗传亲缘性高于与新石器时代晚期之前的中国东南沿海人群的亲缘性,并且这些人群的遗传成分主要来自于长江流域农业人群,证实了南岛语族祖先可进一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农业人群,凸显了长江流域人群迁徙在南岛语族形成和扩散中的作用。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xgen.2025.100976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橡胶树育种路上的“石头”能数清了 人类胚胎着床过程的力学机制首次揭示
破解人脑独特性的关键DNA片段发现 NISAR卫星破纪录天线在太空“绽放”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