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雨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20 9:15:52
选择字号:
“中华贝贝龙”首次亮相上海!徐星院士讲述中原恐龙传奇

 

8月17日,“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河南主题周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启幕。

河南素以大象栖息地闻名,但在更为久远的1.2亿年前,这片土地上却生活着地球史上的真正巨兽。从汝阳的巨龙到西峡的贝贝龙,从栾川的霸王龙到内乡的恐龙蛋群化石,中原大地15个县市的恐龙化石发现,让河南成为中国恐龙研究的重要高地。在此次“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中展出的洛阳中原龙、巨型汝阳龙、中华贝贝龙等,均来自河南自然博物馆。

此次活动的最大亮点是“中华贝贝龙”。中华贝贝龙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胚胎化石,包括4枚长约43厘米的恐龙蛋,内部还有一个小恐龙的胚胎,保持着左侧卧的姿态。它于1992年在河南西峡被发现,却一度流失到海外,2013年才回到中国。

中华贝贝龙胚胎化石。

  ?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星与河南自然博物馆馆长徐莉共同在“开箱仪式”上揭开了这枚化石的神秘面纱。

“中华贝贝龙十分罕见,是科学研究的珍贵样本,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恐龙的生殖行为、发育过程,解答巨型恐龙蛋的身世之谜。”徐星介绍,“中华贝贝龙胚胎化石不仅是科学研究的珍贵样本,更承载了一段流失海外多年终归故土的传奇。它的回归,为我们探索恐龙演化奥秘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

“开箱仪式”结束后,徐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窃蛋龙家族的神奇故事》的专题报告。徐星结合自己的古生物学科研经历,讲述了窃蛋龙家族的演化历程,揭秘了这些远古生物不为人知的生存智慧。

随后,徐星和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展开了一场关于恐龙新视野的深度对话。徐星表示,恐龙化石不仅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研究生物演化和地球环境变化的重要材料,它们的保护与科学研究意义重大。倪闽景则分享了上海科技馆在恐龙展览与教育普及方面的经验,表示将继续致力于提升公众对古生物学的兴趣与认识,促进科学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院士、馆长对谈环节。图片均由上海自然博物馆提供

  ?

除启动仪式活动之外,河南主题周还设置了互动课程、纪录片展映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上海自然博物馆B1“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展厅内特别设置了“迷你豫龙”专属打卡点,同时由河南自然博物馆参与制作的纪录片《中华贝贝龙》也将在中国恐龙大展展厅内持续展映。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NISAR卫星破纪录天线在太空“绽放” 创纪录高温引发异常融冰
微生物可复刻巧克力风味 古菌揭示潜在抗生素宝库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