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威夷大学人工智能英语教学模式启示: |
我国高校应构建人工智能英语数据库架构 |
|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日益普及,其渗透到了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语言教学也不例外,但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深化外语教育的模式创新依然是一个难题。
在这方面,位于太平洋群岛地区的美国夏威夷大学有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在实践中,该校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英语教学,开创了文化响应式语言教育新范式。依托英语智能平台与独创的文化算法架构,构建起跨越数字鸿沟的群岛联邦学习网络,使英语教学从工具性训练升华为文明对话的桥梁。
相关实践不仅重塑了多语言生态下的教育公平路径,更以“技术向善、文化生根”的太平洋智慧,为高校人工智能语言教育提供了启示。
教学现状
夏威夷大学系统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英语教育,构建了以文化智能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教学模式。
太平洋地区的官方语言为英语。但事实上,仅28%居民以英语为母语。对此,夏威夷大学开发了英语智能平台,依托全球最大的太平洋英语语料库,整合了夏威夷克里奥尔英语、日裔移民英语、旅游服务业用语等12类语料,总量达470万条。结合自适应学习引擎与文化语境分析模块,该平台可以实现个性化教学路径规划。
2024年数据显示,夏威夷大学五个分校93%的英语课程接入该系统,覆盖学术写作、酒店管理、跨文化交际等31类场景,使国际学生英语达标周期缩短40%,学术论文接受率提升35%。
此外,该校还实现了技术基建与教学场景的协同创新。夏威夷大学希洛分校的火山口全息英语实验室配备了扩展现实(XR)沉浸设备,学生可通过AR进入19世纪蔗糖种植园谈判场景,与人工智能生成的英国商人、菲律宾劳工进行多角色对话,系统实时标注文化潜台词,如夏威夷式委婉语表达的适用情境。
马诺阿分校则推出人工智能写作帆船系统,通过分析10万篇太平洋研究论文,自动检测西方中心主义叙事并推荐本土化表达。此类技术应用使商务英语学习者跨文化谈判成功率大幅提升。
当前,夏威夷大学人工智能英语教学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语言多样性与人工智能标准化的冲突——人工智能系统对夏威夷克里奥尔英语的识别准确率仅68%;比如数字鸿沟问题,外围岛屿学生使用高带宽XR设备的比例不足欧胡岛的1/3;再比如伦理风险,旅游英语课程中人工智能模拟的游客—土著对话相对固化。为此,夏威夷大学通过建立多元英语认证体系、部署太阳能供电的移动5G学习舱、制定《人工智能语言教学伦理》等措施积极应对挑战。
模式特点
首先,夏威夷大学首创了文化响应式人工智能三层架构:基础层植入语言生态感知器,动态识别学习者母语迁移现象;决策层量化评估语言的文化得体性,如商务场景自动提示语;输出层开发情境生成器,创建融合本土知识的英语习得任务,如在英语学术写作中模拟保护莫纳克亚火山天文台的实践场景。
其次,重构情境共生教学流程。以学术英语课程为例,课前人工智能根据学生研究方向如珊瑚礁保护,推送定制文献包,标注夏威夷学者惯用的地域修辞法;课中,教室化身跨太平洋虚拟圆桌,学生与人工智能生成的各国环保组织辩论,系统实时生成策略热力图;课后,人工智能分析录音生成文化沟通力诊断报告,推荐模仿卡美哈梅哈学校学生的环保演讲视频。该模式使学术写作的文化适切性显著提升。
再次,构建群岛联邦式技术生态。依托夏威夷超算中心搭建联邦学习平台,各分校共享模型而不共享原始数据,如茂宜岛开发的旅游英语模块经优化后,使火奴鲁鲁分校学生情景对话掌握速度提升50%;创新人工智能教师伙伴系统,在英语写作课标记作文中的文化失语风险,在口语课生成包容性术语建议。该系统减少了教师机械性工作量,更多投入语言与文化引导。
最后,夏威夷大学首创熔岩语料实时转化引擎,通过动态捕捉岛屿生态事件生成的教学素材——学生化身基拉韦厄火山监测员,在人工智能构建的紧急指挥部场景中,用英语协调跨国科研团队处理实时数据流,系统同步解构夏威夷原住民灾变术语与科学术语的互译逻辑。
启示与借鉴
首先,我国高校可构建人工智能英语数据库架构。建立“中华文明语料库”,动态整合敦煌遗书英译、少数民族非遗口述史、一带一路谈判语料等三层文化数据流,研发儒释道价值观嵌入算法,自动校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创建虚实共生教学舱,实现文化场景智能切换,使人工智能英语教学成为传播新时代中国文明观的数字载体。
我国高校亦可采用联盟区块链构建人工智能英语数据库,实现跨校英语数据的分布与安全共享。借助区块链保障语料可溯性,通过智能合约激励师生贡献资源,结合隐私计算技术实现合规数据挖掘,基于链上反馈持续优化人工智能模型,形成“贡献—训练—应用”闭环生态,推动英语教育资源流通与智能化升级。
其次,我国高校可开发国产轻量化英语人工智能助手平台。借鉴夏威夷大学人工智能英语教学模式可采用多级优化架构,构建垂直语料工厂,整合教育部新课标教材、四六级真题及专业领域语料,通过对抗训练强化中文语境下的英语语义理解能力,确保语法纠错准确率达到95%。同步开发分层式功能模块,在核心层级部署离线语音识别与隐私计算引擎,支持无网络环境下的对话练习,在应用层级开放API接口供高校定制教学插件,同时实施动态量化更新机制,利用人工智能学习聚合各校匿名化学习数据,每周增量更新模型参数。
此外,建立国产化认证体系,通过教育部门APP备案,嵌入区块链存证技术记录所有交互数据操作日志,最终形成“端-边-云”三级协同体系,在保证数据主权前提下,使得低成本的英语人工智能助手平台也能流畅运行专业英语辅导功能,覆盖偏远地区教育场景。
再次,我国高校需建设区域英语教育云节点。采用“中心-边缘”协同架构,依托省级教育云资源设立区域主节点,部署国产化容器集群,下沉至地市高校部署轻量化边缘节点。通过智能流量调度算法动态分配资源,优先保障偏远地区学校的低延迟访问。同时,构建分层数据治理体系。核心语料库在省级节点集中加密存储,教学行为数据本地化留存于边缘节点,通过区块链跨链校验实现数据合规流通。
此外,开发区域特色模块库,整合长三角商务英语、大湾区涉外法律英语等场景化课程资源,支持高校按需调用API快速构建校本应用。构建双轨运维机制:日常服务由边缘节点自治运行,主节点实施人工智能驱动的预测性维护,突发高并发时自动触发省级算力驰援,形成覆盖地方院校的区域英语教育智能基础设施。
最后,我国高校实施人工智能英语教学还需重塑人机协同师资发展体系。借鉴夏威夷大学人工智能英语教学模式,可构建“三层四维”智能框架——基础层部署人工智能教研中枢平台,集成教案自动生成、课堂行为分析、学情诊断引擎三大核心模块;协同层建立教师与人工智能动态协作机制,通过虚拟教学助手实时提示课堂互动策略,课后自动生成个性化改进报告并推送微认证课程;发展层应用区块链技术搭建教师数字画像,持续记录教学数据、人工智能协作成效及研修成果,生成可溯源的职业能力图谱。
同时,实施英语学习驱动的区域联动维度,设计各校本地化训练专属维度,设置教师数字素养学分维度,配套建立人机协同伦理维度,明确人工智能介入边界,将人工智能工具驾驭能力纳入职称评审指标,重点覆盖乡村教师群体,最终形成“人工智能辅助决策-教师主导实践-数据驱动进化”的新型英语教育体系。
(作者赵硕系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区域国别传播研究院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主任。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欧洲大学ICT数字化教育发展研究》〈批准号:23YJA880084〉、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后疫情时代欧洲大学数字化教育研究》〈批准号:AGDB23172〉阶段研究成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