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李鲲鹏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14 18:49:50
选择字号:
我国科学家攻克柔性电子能源采集国际难题

 

8月13日23时,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我国科学家关于“热电橡胶”的最新研究成果。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凯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自然》杂志刊发论文  青岛科技大学供图

随着可穿戴电子设备和软生物电子学的飞速发展,如何提供高效、灵活的能源解决方案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热电发电技术作为一种能够将温差转化为电能的有效方式,已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直以来,传统热电器件多采用无机热电材料,其侧重于在刚性结构下的应用,缺乏弹性和形状适应性,在柔性和可穿戴设备中应用上受到显著限制。

针对这个问题,刘凯依托北京大学教授雷霆团队和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华静团队的研究成果,开发出N型热电弹性体。这是一种兼具弹性、伸展性和热电转化能力的创新材料,为可穿戴设备能源采集技术开辟了新方向。

N型热电弹性体制备策略  青岛科技大学供图

刘凯向《中国科学报》介绍,通过将均匀纳米相分离、热激活交联和定向掺杂三种策略结合,他成功合成N型热电弹性体。该材料展现出卓越的拉伸性以及回弹性,其拉伸应变高达850%,能够和传统的橡胶媲美。同时,其热电优值在300开尔文温度下可达到0.49,接近甚至超越现有柔性或塑性无机热电材料的性能。

而通过精确选择弹性体和掺杂剂的组合,研究人员不仅能够改善材料的拉伸性,还能促进均匀分布的半导体聚合物纳米纤维的形成,从而提升材料的电导率并降低热导率,突破热电材料无法兼具高效能与弹性可调性的桎梏。

刘凯在实验室  青岛科技大学供图

基于此,研究团队又制造了首个弹性热电发电机,展示了其在人体热能收集中的应用,并展现了驱动可穿戴电子设备和生物传感器的潜力。与无机热电器件不同,弹性热电发电机无需复杂的互连结构,能够直接与皮肤表面适配,同时保持较高的填充因子和较低的热阻,使得该器件能够兼具高效的热电转换效率和优异的舒适性、形状适应性,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崭新的解决方案。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北京大学高性能计算平台、北京大学材料加工与测试中心、青岛科技大学橡胶行业创新研发技术中心等的大力支持,也是青岛科技大学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的历史性重大突破。

论文相关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387-z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水空两栖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首飞测试成功 中科大构建国际最大规模原子量子计算系统
巨型爱因斯坦环揭示宇宙最大黑洞之一 科学家“瞥见”恒星宜居带的系外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