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中文大学(简称“港中文”)医学院、药剂学院联合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团队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代谢》。他们的研究发现摄取包含可发酵寡糖、二糖、三糖和多元醇的中等份量可发酵碳水化合物(简称 FODMAP)能显著提升二甲双胍的疗效,该药是预防糖尿病前期患者发展为 2 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药物。
这种以食物配合药物的治疗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水平并改善肠道微生态,证明了更个性化的营养方案配合药物介入糖尿病治疗的重要性。
二甲双胍是预防糖尿病的一线药物,但该药物常引起患者胃肠道副作用,出现恶心、腹胀或腹泻等肠胃不适症状。尽管二甲双胍在延缓或预防2型糖尿病方面具备确切疗效,这些副作用可能影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因此急需制定策略以提升患者对二甲双胍的耐受性及依从性。
该研究由港中文医学院研究团队主导,招募了26位年龄介于48至60岁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参与一项双盲、随机,分为两个阶段的交叉饮食控制试验。
研究中的中等份量FODMAP 饮食菜单包含荷兰豆、洋葱及少量蜂蜜,奶油南瓜及黑豆蒜蓉酱,卷心菜及葱白,奶油南瓜、红枣及碎花椰菜等。参加者被随机分配至两个为期10天、热量相同的饮食介入阶段,包括中等份量 FODMAP 饮食(每日摄取 12 克)及低份量 FODMAP 饮食(每日摄取 2 克)阶段。所有参加者在每个饮食阶段的最后五天服用二甲双胍,并接受盲法持续血糖监测,以记录血糖变化的差异。
研究试验发现,参加者摄取中等份量的 FODMAP 并服用二甲双胍时,健康指标较摄取低份量 FODMAP 并服用二甲双胍时更为理想,而这些指标的改善与总热量摄取量的变化无关,且提升了患者血糖控制能力、增强了胰岛素反应、大幅改善其肠道微生态。
研究显示,对二甲双胍不耐受者的产甲酸多雷菌基线水平较耐受者更高,显示该菌种具潜力成为生物标记,以识别容易因服用二甲双胍而出现胃肠道副作用的人士,有助于提供更个性化的治疗。
通讯作者、港中文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副教授周怡君医生补充:“该研究为医生提供了潜在的饮食与药物结合治疗方案。豆浆、西瓜及蘑菇等食物含有丰富FODMAP,有望成为合适的膳食选择。”
香港糖尿病及肥胖症研究所创所所长、港中文医学院内科及药物治疗学系教授陈重娥表示:“香港每十位成年人中便有一位患有 2 型糖尿病,因此预防至关重要。引入创新的模式,将精准医疗与包括饮食管理在内的个性化糖尿病治疗相结合,是应对这一重大健康挑战的关键。”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2255-025-01336-4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