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12 18:28:48
选择字号:
第三届机器人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活动举行
“铁马舞者”“撞南墙机器人”等诠释艺科融合

 

一款名为“铁马”的多足机器人踏着小碎步入场,身穿白裙的舞者站上黝黑的“铁马”,在上面翩翩起舞。铁马之刚强,舞者之柔美,形成了鲜明的反差……8月12日,第三届机器人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活动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举行。刚柔并济的背后是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

铁马舞者。主办方供图

  ?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姚燕安从具象、抽象、画象、大象无形、超象/超形五个层面,介绍了他开发的几何机器人。机器人的移动能力一般用腿来实现,操作能力用臂来实现,几何机器人则省略了这两个元素。三角形、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六面体等立体图形,各种网格图形、可变形拓扑的几何图形,还有更高级的四维几何图形等都可以做成机器人,实现滚动、步行、爬行等各种移动形态,也可以完成抓、抱、推等各种操作。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费俊表示,相对技术而言,艺术往往作为人文学科的代表,承担对技术本身的反思,思辨科技背后的伦理问题,从而提出技术对于未来的想象。艺科融合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用最前沿的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第二层含义是用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技术找到新场景,相互赋能才能使得艺科融合既对艺术产生推动价值,又对技术产生创新应用价值。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皓表示,目前人形机器人的水平就好比刚学琴不久的小孩,到成熟的水平仍需要更多精确运动控制、更多力感知的构建等。怎样从噪音到音乐再升华为感情,艺术的要求对学界开发机器人是一项挑战,也是引领科研人员一直努力的方向。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代晓蓉表示,艺术家研究技术的目的,是如何把技术转变成艺术语法,重塑艺术空间,扩展艺术想象力。戏剧的一个魅力是现场性、交互性,为什么京剧折子戏一模一样,但仍吸引了票友来观看,因为每场情绪不同,表达就不同。技术产生了重要的沉浸感,使得观众也可以参与戏剧的表演,甚至作为创作者的一部分,使得观演关系在技术变革下变得不同。

机器人行鼎。主办方供图

  ?

雪花机器人。主办方供图

  ?

撞南墙机器人。主办方供图

  ?

机器人行鼎、雪花机器人、梁祝机器人……现场穿插着艺术科技作品展示。“撞南墙机器人”是姚燕安与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教授陈小文的合作作品。“这个作品很有意思,我们第一次展览的时候,它坚持不懈地撞墙,撞得‘头破血流’,不是真的流血,但把墙撞出痕迹,它自身也会有磨痕。你会很感慨,这个小家伙一直在撞墙,为什么不绕个圈呢?这引起了人类很多共鸣和情感。”姚燕安介绍道。

据悉,第三届机器人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活动由北京交通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主办,姚燕安担任活动主席,活动联席主席由费俊、王皓、代晓蓉、陈小文共同担任。现场还举办了四场嘉宾访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科大构建国际最大规模原子量子计算系统 巨型爱因斯坦环揭示宇宙最大黑洞之一
科学家“瞥见”恒星宜居带的系外行星 科学网2025年7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