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晓东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12 15:15:17
选择字号:
为促进创新人才涌现,硕士学制应缩短而非延长

 


在高等教育领域,硕士学制的长短无疑是一个重要问题。但对此问题,学界乃至公众至今仍有争议。

近期,包括宁波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在内的国内多所高校正式宣布延长部分专业学位硕士学制至3年。对此,《中国科学报》也曾进行过相关评述(详见2025年8月5日第3版)。

事实上,早在2000年左右,国内多所高校就曾旗帜鲜明地进行了缩短硕士学制的探索,将3年学制缩短为2年。彼时,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研究员任兵也曾发文,并在进行深入国际比较论证后得出结论,“现行的硕士生学制、培养目标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缩短硕士生学制是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类型和规格日益多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然而时至2025年,硕士学制长短的问题再次被提了出来。在教育强国战略的背景下,如果以促进创新人才持续涌现为目标,硕士学制需要缩短还是延长?

提升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需缩短硕士学制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其中提出“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的战略目标,直指“提升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需要一系列改革,但在硕士教育阶段的目标却相对简单,就是方便和吸引境外高校学生,包括非中国国籍学生和中国国籍学生,并让那些高校有工作经验的本科毕业生选择中国高校攻读硕士学位。

在此背景下,如果境外高校硕士学制是1年、1.5年或2年,而我国内地高校的硕士学制是3年,境外高校本科生会选择继续在境外攻读硕士学位,还是来中国内地高校攻读三年制硕士学位?

从“提升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这一战略目标看,缩短硕士学制才是应该坚持的方向。

促进创新人才涌现需缩短硕士学制

在此前对硕士学制的理论探讨过程中,往往不会注意到与新工科、新文科等“四新”领域创新人才涌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动态哲学概念——“重混ing”(remixing)。

“重混ing”一词由著名科技杂志《连线》创始主编凯文·凯利提出。在他看来,经济增长源于重混。经济背后的技术进步也源于重混。技术重混分为3类,即技术元素与技术元素重混、技术与自然科学重混,以及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重混,后者具体解释为人文、社会科学有助于发现或创生与技术相关的新需求,新需求成为技术创新的动力,并可能扭转技术进化方向。

人类是技术之母。因而,我们需要将“重混”挪用为一个教育哲学概念,以培养出能感知并促进技术进化,以及能处理技术进化所引发新问题的人。

研究生教育中,重混意味着学生能在第一个硕士学位后,再次攻读第二个乃至第三个硕士学位;或者在读完第一个博士学位后,再次攻读另一个硕士学位。学习发生的时间具有现在进行时特征,学生知识、技术组合特征超越想象,因而称之为“重混”。

在新文科领域,很多创新者拥有第二硕士学位。例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向明履历中的第一个硕士学位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第二个硕士则是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之后获得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赖华夏则获得了3个硕士学位。

在新工科领域,重混人才的代表性人物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

乔红在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得第一个硕士,用时3年;一年后,她就读于英国思克莱德大学,并获得了第二个硕士学位。随后,乔红转往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的一年,乔红继续在英国德蒙福特大学学习,并获得了第三个硕士学位,其学制只有1年。

不难看出,乔红之所以能获得3个硕士学位,恰恰得益于英国硕士学制只有1年或2年。

总之,重混是技术的本质,进而是新工科、新文科等“四新”专业的本质。促进知识和技术重混,才能促进如乔红这样的创新人才持续涌现。

给予首获硕博学位的学生终身推荐免试资格

在本科教育阶段,重混意味着同时学习主修专业与辅修专业/微专业,意味着同时学习包括主修专业在内的双学位专业,意味着首个学士学位获得后继续学习第二学士学位或专科学位。

在硕士教育阶段,重混则意味着第二、第三硕士学位。以促进硕士阶段的重混为目标,必须缩短硕士学制,将3年学制缩短为2年,进而推出一年制授课型硕士。硕士学制保持2~3年,重混将非常困难。只有学制缩短后,硕士课程才能成为灵动的“元素”,促进学生高速流动和重混。对于一年制授课型硕士而言,硕士毕业论文可以选修;对于与专业相关的真实的在场实践,可要求学生在入学前自行完成,这需要作为申报硕士入学的基本条件。

以促进硕士阶段重混为目标,还必须向硕士“申请-考核制”过渡,因为如果让已获硕士学位的学生再次长时间准备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重混就难以实现。本质而言,已经获得硕博士学位的毕业生,其攻读第二个硕士学位的学习能力已经被此前的学习经历所证实。当下急需的改革,是给予已获得首个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学生以持续一生的推荐免试资格。

一年制授课型硕士为何不是“水硕”

有观念认为,一年制硕士质量不高,是“水硕”,三年制学术型硕士培养质量才高。因此,只有延长学制才能提高硕士生培养质量。但事实上,如果可以保持严格的课程要求,并通过荣誉硕士学位分级对学生进行激励,一年制硕士毕业生含金量同样很高。

我们常常拿一年制硕士和三年制硕士毕业生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其实并不公平。比如,甲同学获得三年制学术型硕士,其比较对象应是在不一定连续的三年中,获得3个不同领域硕士学位的乙同学。在这样的比较中,乙同学的视野、知识、能力很可能不逊色于甲同学。

具体而言,三年制硕士生需要完成的课程学分一般是24~35学分左右,大部分学生都能在一年内完成。此后的两年,学生往往在学制内的时间反复实习,花费大量时间准备各类用人单位招聘考试。由于硕士学位论文要求不高,很多学生完成论文的时间很短。

从这个角度说,在三年制硕士学制的后两年,学生享受着宿舍补贴,但学习效率并不高。从学校角度看,学生的实习和找工作可以在学制外的时间完成。为此,需要的政策变革之一,就是将招聘条件中的“应届”延长到毕业后5年。

再如,乙同学在第一个硕士期间完成了24~35学分;之后在第二个和第三个硕士期间也完成了同样多的学分。与甲同学相比,乙同学会完成近100学分,其三年学习期间的学习效率要高很多。此外,乙同学3个硕士学位所形成的知识和技能重混,也使他在观察现象时有了多学科视角,看待问题也就更加全面和深入。此外,攻读两三个硕士学位的乙同学,其人生抱负很可能也超越甲同学。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缩短硕士学制所促成的重混不但有助于提高研究生教育系统的整体效率,也将促成更多创新人才涌现。教育强国战略要求我们缩短,而非延长硕士学制。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科大构建国际最大规模原子量子计算系统 巨型爱因斯坦环揭示宇宙最大黑洞之一
科学家“瞥见”恒星宜居带的系外行星 科学网2025年7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