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11 17:29:08
选择字号:
苦寻《本草纲目》同款枸杞,她想做件利国利民的事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舟塔乡,地处“中国枸杞之乡”核心区域,每到夏天,绵延无际的枸杞田里就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红果,热热闹闹,煞是好看。

图片

陈畅。

2017年7月,这里来了一群陌生人。这些外来者有点奇怪,他们感兴趣的并不是最大、最饱满、色泽最漂亮的枸杞,反倒点名要找一种果实较小、产量很低的品种——大麻叶。即便在舟塔乡这样的枸杞大本营,最早用于品种选育的大麻叶植株也很可能只剩一棵了。

“陈老师坚持一定要找到最接近野生品系的人工驯化枸杞,这样才能更契合本草古籍所记载的传统功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孙传鑫说。

他口中的“陈老师”是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畅,也是这个研究团队的负责人。她希望用最接近中国古代医药典籍描述的枸杞品种,做一件重要的事。

出发!寻找“古人同款”枸杞

枸杞被称为“长寿果”,宁夏枸杞子(即枸杞的果实)是道地药材,素有“宁夏枸杞甲天下”的美誉。

2015年,在时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分党组书记杨星科的领导下,分院联合宁夏科技厅组织召开了“枸杞生物资源深度挖掘战略研讨会”。双方达成共识,围绕枸杞这一宝贵资源,展开一场“面向经济主战场”的科技攻关。

2016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项目“枸杞功效的重大基础研究及功能产品研发”(以下简称枸杞专项)正式启动。这是自治区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发起的重大项目,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主要参与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和暨南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为首席,连同陈凯先、陈润生、苏国辉、仝小林、丁侃、叶阳、王峥涛、陈畅等院士专家,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药学、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等领域的科学力量汇聚在一起,协同攻关。

陈畅由于长期从事与衰老及相关疾病有密切联系的氧化还原生物学和医学研究,被委以重任,负责组织实施这一项目的具体工作。

中国传统医药学对枸杞的认识和应用由来已久,我国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对枸杞子的论述;而今天,枸杞子也被纳入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

做科研,研究材料至关重要。陈畅想要找到本草古籍记录中最有代表性的枸杞子品种,从而绘制出最“道地”的枸杞指纹图谱。为此,他们联系时任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所长、遗传育种学家张怀刚等多位专家,一路溯源,最终找到了野生枸杞和与野生枸杞较为接近的人工驯化种——大麻叶枸杞。

经过无数代的驯化繁育,最原始的大麻叶枸杞已经难觅其踪了。好在宁夏有一个世代从事枸杞育种的家族,特地保留了一株作为驯化起点象征的大麻叶枸杞植株。在野外取样的几个年轻人,历经山高路远、风吹日晒、蚊虫叮咬,看着并不起眼的大麻叶枸杞,忍不住自我怀疑:“这真的有意义吗?”

直到成分检测结果出来后,大家才长舒一口气:“还真的有意义!”

目前市面上的某些枸杞品种,虽然具有产量高、品相好、口感佳的优势,但一部分有效成分含量有所降低,葡萄糖、果糖等含量相对较高。而较为接近野生品系品种的有效成分含量更高,这对于保障其药用功效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孙传鑫(右一)等人赴宁夏采集枸杞样本。受访者供图

用科学语言“翻译”《本草纲目》中枸杞子功效

“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这是《本草纲目》中关于枸杞子功效的一段描述,陈畅团队的研究也是围绕这句话展开布局的。

关于第一个字——“久”,在一些动物实验中,他们发现,给正常年轻小鼠服用枸杞子提取物2个月时还看不出相应功效,但到4个月时,效应就开始显现了。

研究一路做下去,他们一次又一次验证了古书中的说法。例如,围绕“坚筋骨”3个字,研究人员先后发现了枸杞子提取物促进肌肉再生(坚筋)、改善骨流失(坚骨)的分子机理;围绕“不老”二字,他们找到了枸杞子提取物能促进干细胞活化和自我更新的证据。对于“耐寒暑”这个表述,陈畅团队一开始感到有些费解,但在后续研究中,他们惊喜地发现,枸杞子提取物能促使白色脂肪转化为米色脂肪,从而增加产热功能。那些医书古籍中传承了千百年的字句,就这样逐一在现代科学中复苏,呈现为具体的物质数据、明确的作用靶点和清晰的分子机制。

“这让我感到很震撼!”陈畅对《中国科学报》说,“古人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不知道什么是信号通路、作用机制,却能描述出这样准确、详尽的功效,真是了不起!”

枸杞子的种种功效,无疑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但遗憾的是,风靡民间的“保温杯里泡枸杞”等“养生习惯”,其实际效果可能被高估了。陈畅团队的研究发现,按照人们习惯用量的枸杞子泡水,所能溶出的有效成分很有限,难以达到预期的保健效果;即使后续将泡过的枸杞子吃掉,有效成分的摄入量也相对不足。

“我们初步怀疑这是一个使用剂量和生物利用度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确认枸杞子中对应各种健康需求的不同有效成分,以及发挥作用的最适剂量和最佳服用方法。”陈畅说,“枸杞究竟该怎么吃?这是枸杞利用有待打通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相关的一系列研究还在路上。”

让中药明明白白走向世界

在各参与单位的共同努力下, 枸杞专项在实施期间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系统分析枸杞大分子成分的专著《枸杞多糖研究》、用于分析枸杞小分子成分的智能平台、可以区分不同产地枸杞质量的枸杞单糖组成图谱、破译枸杞遗传物质的基因组和长链非编码RNA大数据等。枸杞专项还首次牵头制定了《中医药-枸杞子》ISO国际标准,修订了枸杞根皮、苗叶检测标准,探索了宁夏枸杞道地药材特色成分。

一系列相关科学成果也陆续转化落地: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团队研发的两种院内制剂——针对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的枸杞稳糖颗粒和针对轻中度抑郁症人群的杞仙解郁颗粒,已经获得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许可。陈畅团队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丁侃团队合作的研究成果2024年底被开发为候选1类新药,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2025年入选国际中医药与传统医药高影响力研究。该药旨在将枸杞中的多糖成分LBP1C-2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

但作为受托项目负责人,陈畅想做的不止于此。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曾邀请科学家参观其早先建立的枸杞工程中心,其中有两台引人注目的成分分析仪器。“这两个铁疙瘩,是我们用整整一大船、上千吨的枸杞换来的。”当地工作人员说,“都说枸杞是个宝,可是现在大量枸杞原材料以非常低廉的价格卖掉了。”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陈畅。

“我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宁夏枸杞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于基础科学内涵的解析不足,而这绝不仅仅是枸杞一种中药材当下面临的问题。”陈畅说。

依托枸杞专项,科学家构建了成体系的“枸杞研究模式”。这是一套可复制、可持续的研究范式,针对每一种中药材都可以进行物质基础研究、功效机制研究,并建立该药材的国际质量评价标准,最终转化为能产生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功能产品。

“我们希望把‘枸杞研究模式’推广应用于更多中药品种的研究,让每一种中药材都能像枸杞一样得到系统、深入、彻底的研究,建立基于现代科学内涵的当代中国药典,让更多中药昂首挺胸、明明白白地走向世界,做一件利国利民的事!”陈畅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巨型爱因斯坦环揭示宇宙最大黑洞之一 科学家“瞥见”恒星宜居带的系外行星
科学网2025年7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这款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有新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