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水禽)体系免疫抑制病防控岗位专家、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医学免疫学研究所程安春/赵新新团队在病原学权威国际期刊PLOS Pathogens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系统阐明了温和噬菌体Gifsy-1感染光滑型和粗糙型沙门菌的分子机制,揭示了其利用侧尾纤维Stf和中央尾尖蛋白J介导的两种截然不同但灵活切换的受体靶向策略,为理解噬菌体-宿主互作及开发抗耐药沙门菌噬菌体疗法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抗生素耐药性(AMR)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威胁,多重耐药沙门菌感染尤其令人担忧。噬菌体疗法作为对抗耐药菌感染的新型策略,其核心在于精准理解噬菌体识别和感染宿主细菌的分子机制。沙门菌表面覆盖的脂多糖(LPS)O-多糖(OPS)层对许多噬菌体构成物理屏障,且沙门菌在自然环境中可通过相变在光滑型(OPS完整)和粗糙型(OPS缺失)LPS表型间切换以适应环境变化。然而,噬菌体如何适应宿主菌OPS变化以成功建立感染,其机制尚不清晰。
该研究以沙门菌中广泛存在且高度保守的温和噬菌体Gifsy-1为对象。首先,证实Gifsy-1具有较广的宿主谱,能裂解多种沙门菌血清型,但其在粗糙型菌株中的感染效率更高,表明OPS是其感染的屏障。深入研究发现,Gifsy-1可依据宿主是光滑型还是粗糙型,在两种不同的受体靶向机制间灵活切。
Gifsy-1感染光滑型和粗糙型鼠伤寒沙门菌的两种受体靶向机制。 四川农业大学供图
?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兽药创新团队以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项目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pat.1013352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