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庆龄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11 17:21:24
选择字号:
新型基因编辑器为遗传性听力损失提供潜在精准治疗策略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舒易来团队领衔,联合韩国首尔大学医院Sangsu Bae、Sang-Yeon Lee教授团队,揭示PAM灵活的腺嘌呤碱基编辑器(ABE)可挽救携带东亚始祖突变的人源化MPZL2小鼠模型中的听力损失,拓宽了单碱基编辑技术在遗传性疾病中的应用范围,为遗传性听力损失提供了潜在的精准治疗策略。相关研究8月5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耳聋是最常见的感官障碍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患有致残性听力障碍的人数约4.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5%,其中2600万为先天性耳聋患者,约60%的先天性耳聋由遗传因素所致。听力障碍不仅仅意味着听觉下降,往往还伴随着言语障碍、认知发育迟缓,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目前已知的耳聋基因超过200个,但暂无临床上市的治疗药物。

MPZL2突变是非综合征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DFNB 111的致病原因。患者主要表现出早发性、进行性的轻度至中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且听力损失在高频更为明显。近年,一项基于大规模轻度至中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SNHL)儿童队列的研究表明,MPZL2是导致遗传性轻度至中度SNHL的第二常见基因。此外,MPZL2中的某些特定突变(如c.220C>T)在东亚人群中具有始祖效应,其可能为该地区特有的遗传风险因素。

研究团队基于临床队列研究,对1437例无亲缘关系的遗传性耳聋家系进行了系统性病因学分析。筛选出234例表现为对称性、轻中度非综合征型SNHL的未成年患者,明确了155例患者的致病基因。其中24例与MPZL2基因突变有关(占比15.5%),且23例患者携带至少一个c.220C>T等位基因突变(占比高达95.8%)。

针对该突变位点,研究团队构建了人源化小鼠模型,该小鼠模型表现为进行性听力损失,重现了人类MPZL2耳聋患者的听力学表型。进一步地,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具有较低旁观者编辑和脱靶效应的PAM灵活的ABE变体治疗体系:ABE8eWQ SpRY:sgRNA3。

通过双腺相关病毒递送,研究团队成功纠正了异常基因表达,恢复突变小鼠内耳结构的完整性以及MPZL2蛋白的表达,突变小鼠的听力显著恢复并维持至少20周,且未观察到明显的脱靶效应。

安全、高效的ABE8eWQ SpRY:sgRNA3治疗体系筛选。图片由研究团队提供

  ?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2562-8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巨型爱因斯坦环揭示宇宙最大黑洞之一 科学家“瞥见”恒星宜居带的系外行星
科学网2025年7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这款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有新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