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项技术改进提案、28项进入企业应用评估、5项核心技术正联合申报专利……近日,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首期学生带着专利成果与产业思维回到校园。这些成果背后,则是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推行“100%入企实践、100%项目制培养”育人理念的缩影。
记者从东华大学获悉,针对“工科理科化”老问题,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全面推行“一生一案”个性化培养方案,构建“企业出题-师生解题-成果转化”闭环机制,把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东华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的研究生自入学起便扎根企业一线。学院针对性地采用“学校专业导师+校外产业导师”双轨指导体系,由校内专业导师帮助学生筑牢理论根基,校外产业导师提供“实战密码”。学生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直接嵌入企业核心研发链条,直面产业最棘手的痛点。
?
“实验室成功≠产线可行,设备、原材料等变量倒逼我重构知识体系。”徐同学在先进材料领域攻关PMMA空心微球合成工艺。他通过优化反应釜设计参数,成功实现从小试到中试放大,并参与2项专利研发和自主申请合成专利。
在智能制造领域,孙同学参与“精密数控磨床”的闭式缝隙节流静压导轨参数优化,通过CFD仿真与模态实验,建立油膜刚度计算模型,助力攻克高精度磨床静压导轨理论设计难题。他提交的4份关键技术报告被企业直接采纳。
在绿色低碳领域,李同学用氟硅烷改性技术给涂层“升级”。优化后的家电用双疏防油污涂层,疏水疏油效果比传统丙烯酸树脂涂层提升25%,相关方案顺利通过美的集团技术验证。
此外,机械工程专业赵同学在产线旁反复测试,终于攻克零速启动振荡和负载突变卡顿难题,让开椰机的成功率从60%跃升至80%;资源与环境专业高同学参与设计的研磨切割废水回用项目,既保证处理效率,又精准控制成本,成功入选国家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相关应用指南;机械专业刘同学在砂轮架B轴优化项目中领悟到摸到“理论和现实接轨”门道的意义……
经过一年的企业淬炼,学生们在创新能力、工程思维、职业认同三个维度完成了“三级跳”,从实验室里的“理论派”蜕变成产业急需的“实战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