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13日,由中国通信学会(CIC)、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和IEEE通信协会(IEEE ComSoc)联合主办、复旦大学承办的第十四届ICCC大会在上海举行。本次大会以“塑造融合连接的未来”为主题,全球700余位通信领域的学者、产业界人士、研发工程师及青年研究人员齐聚,共同探讨通信科技发展的前沿趋势与未来机遇。
大会由复旦大学副校长汪源源,中国工程院院士于全担任名誉主席,复旦大学教授高跃,英国萨里大学教授拉希姆·塔法佐利(Rahim Tafazolli),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张伟担任大会联合主席。
?
开幕式上,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屈炜、汪源源、IEEE ComSoc主席罗伯特·肖伯(Robert Schober)、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延川、ICCC TPC联合主席哈维尔·戈萨尔维兹·塞姆佩尔(Javier Gozálvez Sempere)出席并致辞。
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围绕《智简:未来通信技术的展望与实践》,介绍了智简无线网络的核心原理与实践,并探讨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与未来发展方向。
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教授格哈德·费特魏斯(Gerhard Fettweis)在《我的6G梦》的演讲中,对无线电接入网各层所需的关键创新做了概述,指出6G不仅被视为一项技术成就,更是构建赋能个人、保护隐私并为社会带来切实利益的系统的基础。
华为技术(加拿大)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朱佩英聚焦《基于通感一体化的人工智能体》主题,介绍了一个以感知辅助人工智能(AI)为核心的6G-ISAC框架,将为类机器人化的服务与应用开启全新领域,使6G成为大规模智能交互系统的平台。
大会的特邀报告环节邀请了通信领域的知名专家分享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教授托尼·Q.S.·奎克(Tony Q.S. Quek)重点探讨了6G中的AI原生网络设计,而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方玉光则分享了关于盘活网络资源,服务智慧城市与低空经济的见解。
本次大会共设置了13场分论坛,内容涵盖信息与通信理论、通信信号处理、移动与无线网络、天空地一体化网络、通感一体化和AI赋能通信与网络等关键领域。此外,大会同步进行了19场技术讲座、26场研讨会、38个特邀报告、16 场演示活动。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