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李春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8 19:11:35
选择字号: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处主任
薛芊:构建高水平临床研究体系的实践路径

 

为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医疗机构需构建系统化、标准化的临床研究体系,推动临床研究与学科建设双向驱动。

薛芊(主办方供图)

  ?

推动高质量临床研究,必须具备整体性的顶层设计。临床研究体系建设应从平台、制度、流程三方面协同发力,围绕组织架构、信息平台、人才队伍、生物样本库等关键模块,统筹组建一体化研究中心,构建覆盖项目立项前、中、后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研究真实、可靠、合规运行。

针对项目管理,应建立分级分类机制。在立项阶段,借助学术委员会对项目进行预评级,高评级项目可获得优先支持和经费资助;在执行阶段,实行“中心—科室—项目组”三级联动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和运行流程;在结题阶段,通过专家终评筛选优质项目,给予滚动支持,持续完善数据库与研究队列。

研究型病房是实现科研与诊疗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病房应具备规范的制度体系、稳定的专业团队和完整的运行机制,并根据研究内容设立常规床位、核素治疗床位、基因与细胞治疗床位等分区,为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在研究方向上,应聚焦特定重大病种开展深入探索。例如在胰腺癌领域,针对术后放射治疗剂量受限问题,尝试钇90放射性核素注射治疗;对于传统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探索NK细胞治疗以提升疗效。

临床研究平台建设还需同步推进人才队伍体系建设。通过制度化的绩效管理与多维度评价,将医疗、科研、成果转化等内容纳入日常考核,明确研究目标,强化可持续、可量化管理。通过战略科学家、学科带头人、青年英才等多层级梯队建设,推动科研队伍结构更加科学、稳定与富有活力。

系统化的研究平台建设,有助于打造覆盖基础研究、转化研究到产业推广的全链条创新体系。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数据可控性,既保障科研诚信,又加强数据资产保护,同时便于实时掌握项目运行情况,为后续研究组织和价值挖掘提供支撑。

临床研究体系的构建应服务于医学创新与学科发展的整体战略。通过“研究型病种、研究型专科、研究型医师、研究型队列、研究型病房”等多点协同建设,推动医院加快向精准诊疗、注重原始创新、强化成果转化的研究型方向转型升级。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研绘图理论及实操技巧》讲座举行 河口沉积物塑料生物降解机制研究获进展
超加工食品减重效果更差 微型中微子探测器有望检验物理定律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