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变为市场上的成熟产品,从概念验证的“最初一公里”到走下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其间横亘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成果不优、支撑不够、过程不畅、资金不足等诸多关卡。近日,《无锡市促进全链式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正式发布。针对“转什么、谁来转、怎么转”等问题,无锡推出12条硬核措施支持科技成果全生命周期转移转化,试图以制度创新打开一条贯穿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的“绿色通道”。
“无锡十二条”是否找准了科技成果转化环节中的“七寸”?
几处精准施策,敢为人先
细看四千多字的《若干措施》,“无锡十二条”内容密集、篇幅不短,其中至少有五项创新举措做到了敢为人先。从这五项举措来看,无锡在成果转化这件事上,是冲着解决现实问题去的。
一是推出“驻校技术经理人+项目经理人”并行机制。《若干措施》在首条措施“加强高质量科技成果捕捉和供给”中,提出建立“驻校技术经理人”机制,主动捕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同时探索实施以“项目经理人”为核心的有组织科技创新管理范式。这些做法意在把成果识别环节前置到科研过程中,用专业视野为科研成果注入产业逻辑,把“成果转化”变为科研的内生变量。
二是确立“职称晋升与转化绩效挂钩”。《若干措施》第二条瞄准“激发各类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活力”,首要提到“将科技成果转化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作为科研人员晋升职称、岗位聘任、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并加大权重”,同时在市级以上科技创业大赛中获奖并主导转化的科研人员,可通过“绿色通道”晋升职称。这不是“评功摆好”,而是重塑科研激励逻辑,让“转得好”也能成为“评得上”的硬通货指标。无锡直接将这一做法写入政策文件,在国内相当“前卫”,也回应了社会对人才评价改革的呼声。
三是大胆对国有企业和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医疗机构等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人员的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并推动实施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向来是改革的“敏感地带”,《若干措施》此次赋权改革不仅有明确的操作边界,还给出了具体执行框架。让科研人员有权、有利、有路可循,并提供制度保障,体现了改革魄力。
四是突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资源以及国家奖、省级奖项目的引入。在《若干措施》第六条“组织实施体系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不仅重金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等实施的“揭榜类”等产业化项目,还出资鼓励企业扩大国家科技进步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的产业化规模。这体现了无锡更看重获奖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也展示了地方上对国家和省级科技奖项从“重奖励”到“重转化”的变化。
五是推出容亏率可达50%的高容错基金。《若干措施》在第十二条“完善科创金融创新服务生态”中提出,国资设立的成果转化基金,支持科技成果早期投入,允许20%~50%的亏损率,最长支持15年。在科技成果早期转化“高投入、高风险”的典型阶段,对“允许失败”直接“制度开闸”,亦属全国罕见。
“敢画图、能施工”的底气
相比一些城市将成果转化视作科研之后的延伸环节,无锡的最大不同还在于,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产业之前的工程”来部署。
这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战略逻辑的重构。把成果转化内嵌于区域产业战略之中,科技成果转化这件事将有望从源头研发一直到产业落地实现“链条贯通”,不再层层脱节。而当成果转化进入地方产业链条,政府的制度供给就能做到精准施策、将“项目扶持”变成“能力建设”,并逐渐构建具有自我生长机制的转化生态。
从笔者对无锡科技生态的了解来看,无锡推出《若干措施》的确不是空画“施工图”,而是建立在“有图纸、有地基、有工队”的现实基础上。
当前,无锡正锚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深海装备、新能源五大产业,前瞻布局量子科技、商业航天、合成生物等未来赛道,产业方向明确。
在平台资源支撑方面,目前无锡建有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新型研发机构40家,市级以上孵化器和众创空间287家。从数字的对比可以看出,无锡有一定基础形成多层次成果转化承接平台。
在载体建设方面,目前无锡建成概念验证中心12家、科技服务平台62家、中试平台6家、技术转移机构32家。同时,无锡现已组建60家各类创新联合体,围绕442项关键任务形成“需求牵引+联合攻关+落地转化”的机制。由此可见,无锡有能力打造高能级转化基地。
此外,无锡在延展专业人才链条、推动高校联动等方面也紧紧跟上。目前,无锡已与12家高校未来技术学院合作,累计引育技术经纪(理)人1052人,构建了专业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技术经纪(理)人、产业教授、科技副总等齐上阵,正形成“科技成果有人识、有人转、有人落”的循环系统。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无锡已落地转化项目137项,交易额超1800亿元,多个高价值成果实现本地产业化,转化成效突出,这也正是仰赖这些“能接、能转、能落地”的系统支撑。
既是“分段解题”,更是“系统解法”
从《若干措施》的名称可以看出,无锡此番推出的“十二条”,所有政策设计都在围绕“全链”这个关键词。在文件发布当天的答记者问环节中,科技局局长陶波也对此进行了解读。他说,《若干措施》针对“转什么、怎么转、谁来转”等问题,全生命周期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就旨在避免单一环节的短板效应。
他提到,比如链接科研平台成果转化与概念验证、中试服务平台建设等的支持方式,贯通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到市场”的融合接力;支持通过“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等模式赋予科研人员成果权益,鼓励科研人员以“现金入股+技术入股”方式出资企业,推行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打破成果转化制度壁垒。
因此,“无锡十二条”带给业界最大的惊喜,不在于资金加码或奖励加倍,而在于从点状扶持转向制度重塑,构建起覆盖技术识别、验证、熟化、交易、落地的完整链条,实现成果转化全过程的逻辑闭环。在政策供给上转向“建机制、构生态”,无锡也希望通过前端嵌入、关键补位、末端拉动的路径设计,将成果发现、产业匹配、验证支撑、金融协同、场景导入等环节有机串联,直抵科技成果转化的“毛细血管”。
综上而言,“无锡十二条”这张制度图纸,既是“分段解题”,更是“系统解法”。只有每个关键节点都能找到政策工具,每个堵点都有明确解法,才能最终形成一个高效、协同、可持续的成果转化良性机制。当然,“无锡十二条”作为政策拼图的完善,它能不能变成一张从技术发现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施工图”,还要看制度是否真落地、真实施,真正成为解决转化堵点难题的行动准绳。
(本文作者张丽萍系江南大学副教授、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专委会委员,朱华章系无锡市科技局副局长,本报记者赵广立编辑整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