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暨南大学纳米光子学研究院教授李宝军/包燕军团队在实验上验证了基于单个超构表面的全光参量(波长、偏振、观察角度)复用技术,成功将150个独立的信息通道集成于一体,刷新了光学复用通道数量纪录。相关成果发表于《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单个超构表面实现平面波全光参量(波长、偏振、观察角度)复用示意图。研究团队供图
?
光学复用技术可利用光的不同物理维度分别承载信息,是提升光学系统信息容量的核心技术。在各种光学参量中,波长、偏振和波矢方向(或观察角度)是平面波最核心的三个独立物理自由度。然而,以往的超构表面研究大多局限于对单个或部分参数的复用,难以将所有自由度同时整合,导致信息容量和功能维度受限。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高效的梯度优化算法。该算法能够协同优化超构表面上数百万个纳米单元的几何参数,使其能够根据入射光的波长、偏振以及观察者的角度,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预设的光学功能。通过这种精巧的设计,研究团队成功地将三个光学维度“解耦”,实现了波长、偏振和观察角度之间的独立高效率调控和信息编码,且通道间的串扰极低。
基于该算法,研究团队设计并制备了相应的超构表面器件,实验上成功实现了2个偏振、3个波长和25个观察角度的组合,构成出高达150个独立的信息通道。利用这一技术,研究团队进一步实现了全彩色的动态图像显示,针对同偏振光,观察者只要改变观察角度,就能看到一幅连续播放的“全彩功夫动画”或一个“旋转的风车”,仿佛打开了一个多维信息窗口。
该研究首次实现了光场全参数并行复用,显著提升了光学器件的信息处理能力与功能集成度,不仅为超构表面设计提供了全新范式,也为开发超紧凑多功能光学系统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关论文信息:http://doi.org/10.1002/adfm.20250712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