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8/7 15:38:48
选择字号:
齐欣:因为喜欢,所以无畏

 

“妈妈,你是中国科学院的,又是学物理的。我物理学得不好,我会不会让你觉得失望?”获得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之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高能所)高级工程师齐欣,突然被女儿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齐欣想都没想,脱口而出:“不会的,姑娘,你只要尽你的努力去做就好了。”

每次提到女儿,齐欣都会很疼爱地说“我姑娘”。她对女儿的要求不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出最漂亮的结果,而是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尽力而为。这也是她对自己的要求。

齐欣(左)和女儿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

女儿的骄傲

今年5月,齐欣化了妆,拍了张照片。照片上,她穿着白衬衫、黑西装,身材笔挺,胸前戴着“全国先进工作者”的红色绶带,浓密的卷发蓬松舒展地落在肩上。

照片在官方平台上发布后,很快就被齐欣女儿的老师看见了。老师问女儿:“这是你妈妈吗?”女儿笑着跟老师点头说“是”。

在女儿心里,妈妈一直是她的骄傲,尽管她们聚少离多。

齐欣的家在北京。她的丈夫在北京工作,女儿也在北京读书。但齐欣的工作地点却在2000公里之外的东莞。她是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的总工程师。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我国第一个异地建设的大科学装置,建设单位是位于北京的高能所,建设地点却在广东东莞。

这个装置被誉为“超级显微镜”、“微观世界的探针”,可以通过加速器加速质子,撞击金属钯产生中子,再用中子去探测各种材料的微观结构,是材料科学、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资源环境和新能源等多学科领域的强大科研平台。

2014年10月,中国散裂中子源开始安装设备。从那时起,齐欣就与家人开始了异地生活。那一年,女儿刚上小学。

到女儿上初中时,齐欣以为自己和孩子都早已适应了异地相处的亲子关系。有时,两人通过视频聊天,女儿遇到了困难,在视频里跟她诉苦,齐欣会安慰她说“你忍一忍,我再过几天就回来了”。

直到女儿读高一时,有一天齐欣在家,母女俩难得地坐在一起聊天,女儿突然说:“每次我遇到困难时,其实就想让你抱抱我或者安慰我,但你就顾不上,我不想让你走,就想让你陪我。”齐欣听完眼睛发酸,心里觉得万分亏欠,她这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与孩子都在克制和忍耐着心里的思念。

她偶尔会想,如果时间能倒退,自己会不会做不一样的选择。

工作中的齐欣。受访者供图

  ?

如果时间能倒退……

齐欣本科就读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与博士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大学。

2005年12月,28岁的齐欣参加博士论文答辩,她研究的是一种在加速器中被称为“电源心脏”的谐振电源技术。这项技术是一种转换和控制电能的技术,可以用于改善开关电源的稳定性等性能,也是中国散裂中子源关键技术预研工作的内容之一。

最初,齐欣在寻找博士论文选题时,导师其实给她指了三条路,但她觉得这条路“更有挑战性,也更有意义”,“谐振电源技术长期被国外封锁,国内既无经验也无设备”。

做出选择的那一刻,齐欣与中国散裂中子源的缘分便启动了。毕业时,她做出了一套大约实体机十分之一大小的原理样机,得到了论文评审专家的一致肯定。她也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留在高能所工作。

2006年3月,她前脚刚踏上工作岗位,高能所就给她安排了一项重要任务:把小样机做成能工程化应用的兆瓦级谐振电源系统,为中国首台散裂中子源“强心”。

之后,齐欣进行了上万次的高压大电流实验研究,最终花了十年时间完成了任务。“核心技术等不来,只能自己闯!”回忆起那段历程,齐欣感慨。

2014年,中国散裂中子源开始安装设备,齐欣想都没想就收拾行李跟着大部队来到东莞市大朗镇。2018年7月,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正式开放运行后,齐欣又将目光瞄准了故障率相对较高的短板设备。她还积极推进重氢闸流管等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研制,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在齐欣和团队的努力下,加速器注入引出系统年度运行总故障时间两年内降低到原来的30%。

2019年,齐欣完成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建设任务,终于回到北京。可紧接着她又承担起位于北京怀柔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工程的建设任务,负责光源工程的注入器电源系统的研制。那段时间,她几乎每天都在怀柔工作,回家的机会少之又少。

2024年,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开工建设,齐欣再次回到大朗镇。这次,她成为二期工程的总工程师,担子比过去更重。

过去十多年,齐欣忙得像一只陀螺,但这只“陀螺”转出了技术的“独立自主”。“10年前,我们有很多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现在我们跟他们是同等水平,有些技术甚至已经超过他们了。”齐欣想了想过去的那段时光,笑了笑。

如果时间能倒退,她想,自己依然会选择当初博士论文的课题,也依然会拎着行李去建我国第一台散裂中子源。

齐欣。受访者供图

  ?

所谓“坚持”

获得各项荣誉之后,齐欣经常会接到媒体采访的邀约,很多记者会问她“你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

对于齐欣来说,没有所谓的“坚持”,一切都是兴趣驱动的结果。

齐欣的父亲曾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的是空气动力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山区里的航空航天部门工作。齐欣刚上小学时,父亲就自己动手做了一块小电机磁铁,然后用小电机加工出一台小风扇。齐欣觉得那台风扇是她见过的最漂亮的风扇,不仅精致,而且实用。自那之后,齐欣特别喜欢跟在父亲身边帮忙打下手。

高考完报志愿时,齐欣已经做足了功课,直接填报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电力电子及自动化学院。大学毕业后,齐欣想考研,征求家里意见时,父母亲说“你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尽力去做就好”。

之后,她做博士论文,带着团队完成各种技术设备的国产化,都是兴趣驱动的结果。“我从一开始就很喜欢做这件事,包括在实验室里做设计,自己做小设备、大设备,做完之后放在工程里用……”齐欣说,“作为工程技术人员,我们的技术创新和技术保障,可以让科学家们去做很多新研究。我觉得我们做的事很有用,我也因此感到很自豪。”

就像是当初惊艳于父亲做出的电风扇一样,这种感觉持续不断地推着齐欣往前走。

她经常鼓励团队里的年轻人:“我们在做一项工程时,不要局限在这个工程里。在工程里遇到的任何问题,我们都可以发挥奇思妙想,提炼工程问题中的技术和科学问题。觉得有感兴趣的创新点,我们就去做研究,尽自己最大的力去做。”

如今,齐欣常常这样鼓励自己的女儿:“妈妈现在做这个工作,是因为我喜欢,也是因为喜欢,所以我不会觉得有困难。我希望你将来也能做自己喜欢和热爱的事情,因为那样你就不会觉得艰难了。”

当女儿告诉她自己喜欢生物时,她像当初父母支持自己那样,支持着自己的女儿:“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尽力去做就好。”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研绘图理论及实操技巧》讲座举行 河口沉积物塑料生物降解机制研究获进展
超加工食品减重效果更差 微型中微子探测器有望检验物理定律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