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7日晚,第12届世界运动会将在四川成都开幕。赛事期间正值主汛期,天气多变,风速、降水、雷电与高温等气象因素,悄然“拨动”赛事胜负,也影响观赛体验。
况且,本届赛事涉及15个户外场馆、18个户外竞赛大项,开闭幕式均在露天举行,对气象保障提出更高要求。
为此,气象部门构建了世运会专属精密监测体系,既在细微处织密监测网,更从大尺度上提升预见性,助力实现“风云可测”,守护赛事安全。
“细微”之处见真章
成都世运会的气象保障,依托一张“地—空—天”立体监测网高效运转。
地面上,855个气象观测站实现分钟级实时监测,平均间距约4.2公里,中心城区更加密至2.9公里。空中,9部天气雷达组网,覆盖率达92%,结合高空气象站、地基垂直遥感设备、风廓线雷达等构建的廓线观测网,持续捕捉垂直气象数据;在天上,风云四号B星提供1分钟连续区域扫描,配合加密至每日4至8次的探空观测以及大型无人机的机动监测。这构成了全方位的立体感知体系,确保气象数据采集实现分钟级响应。
8月初,记者在成都世运会开幕式场馆附近探访了一个自动气象站点。成都气象探测与信息中心工程师查骅介绍道,在开幕式及周边场馆区域,像这样的站点共有十个,它们持续监测着气温、湿度等气象六要素。
尤为特殊的是,站点内摆放着木头、大理石等不同材质的座椅,用于模拟观众区的实际热环境。智能感温模块实时测量其表面温度,并以秒级速度将数据传输至场馆管理方。
成都气象探测与信息中心工程师查骅在介绍湿球黑球温度指数仪。杨晨摄
查骅表示,一旦发现座椅温度过高,场馆内工作人员便会引导观众至阴凉处的座椅,或启动局部降温措施。
此外,站点还设有几块模拟不同下垫面的方块,分别取自比赛场地的沙地、草地以及交通道路的沥青。每个方块同样连接着测温仪器,温度数据被瞬时传输至气象保障相关平台,为掌握运动员的比赛环境情况提供支撑。
气温过高,尤其超过35℃时,会显著增加运动员的体能消耗,加速体力流失,影响技术发挥。
因此,站点及徒步赛道等区域还增设了湿球黑球温度指数仪。该仪器结合其他观测手段,能综合衡量太阳辐射、气温、风速对人体的热影响。其测量的“体感温度”比常规温度更贴近人体实际感受,是评估运动员热应激风险的关键指标。
俯察高原“风雨源”
青藏高原东部,不仅是降水集中区域,更是孕育高原低涡、西南低涡等致灾天气系统的源头。这些系统一旦东移,极易在四川盆地和长江流域引发极端暴雨。然而,受限于高原复杂的地形条件,这些致灾系统的精细结构和演变机制仍是科学难题。为此,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联合多家单位,启动了高原致灾气象过程多平台综合观测试验。
据青高院正高级工程师杨康权介绍,该试验融合地基观测站网、空基无人机和天基卫星,形成“三位一体”协同观测能力。“试验主要捕捉高原低涡、西南低涡的三维热动力结构和云微物理特征,以四川红原气象站为中心站,设置300公里、100公里、30公里三种空间尺度加密观测。”
更为重要的是,从7月下旬开始,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多次调派大型气象无人机,从自贡起飞,深入甘孜、阿坝等区域,搭载探空系统、机载温湿廓线仪、毫米波云雷达等设备,单次任务可完成对二、三十个点位的下投观测。这一观测将持续到世运会闭幕。
“这跟以前从地面往上放探空气球可不一样,”杨康权解释,大型气象无人机是从高空往下分层观测,既能填上复杂地形和无人区的观测空白,也为数值预报模式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料。
观测数据实时传回研究院进行机理研究,并同步提供给世运会保障团队。依托成都超算中心,数值预报系统能每小时更新一次,算得快传得也快,给决策提供了硬核支持。
杨康权表示,通过这套试验观测,他们能至少提前12小时预判高原天气系统对下游四川盆地的影响,预见性大大增强。而且这套方法在2023年成都大运会就运用过,助力降水预报准确率提高了3%-5%。
“目前大型气象无人机虽以机动观测为主,但我们目标是逐步走向常规化、连续化运行,这样对高原低涡、西南低涡这些关键系统的预报,就会越来越精准。”他说道。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