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机是伟大而具有前景的工作,但技术突破的难度太大。做量子计算机还是一条很漫长的路。”日前,在京港澳青年科学家大会量子通讯高端学术沙龙上,香港理工大学量子研究院教授刘爱群说。
刘爱群表示,信息时代正在逐渐转化至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在改变,“游戏规则”也在随着技术的改变而改变。
“人工智能出现以后,我们会突然感觉到,传统计算机好像已经不够用了,如果想把机器学习的精度提高,重要方法就是去提高计算的时间和计算的次数。在解决人工智能带来的‘算力饥渴症’时,量子计算机是一个好主意。”刘爱群说。
刘爱群介绍,目前,量子计算机大致有4条发展路线,分别是离子阱量子计算机、超导量子计算机、中性原子量子计算机和光量子计算机。
在刘爱群看来,这四条发展路线各有各的发展难题。离子阱量子计算机20年来一直面临着真空腔的挑战;超导量子计算机面临着提高比特计算精度的挑战;中性原子量子计算机和光量子计算是新型技术路线,正在艰难推进之中。
“从整体看,量子计算机发展还面临着三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和发展瓶颈。一是计算可靠性差,环境干扰,易退相干,且存在噪声问题;二是可扩展性差,目前只能操控100量级的量子比特,但未来需要处理上千量子比特;三是量子计算机成本高昂,体积庞大,且对超低温运行环境要求苛刻。”刘爱群说。
不过,刘爱群认为,虽然做量子计算机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依然值得期待。“量子计算机将带动新材料、医学等很多行业发展。正如我们过去看到的,每过十年就有一个新的技术突破,而这些新的技术突破是推动我们人类文明、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刘爱群说。
据悉,量子通讯领域高端学术沙龙由北京物联网智能技术应用协会、香港物联网商会、澳门人工智能应用协会共同承办。沙龙活动旨在整合三地在量子信息研究、工程化开发、标准制定与市场应用方面的资源,共同勾勒出量子科技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创新链条,加速量子通信技术高质量发展,京港澳科技创新协同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前沿。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