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CCF中国开源大会在沪召开 |
丁奎岭:大学也要走“开源”发展之路 |
|
8月2~3日,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的2025 CCF中国开源大会(CCF ChinaOSC)在上海召开。本届大会以“蓄势引领众行致远”为主题,由上海交通大学和CCF开源发展技术委员会承办,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与CCF开源发展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怀民共同担任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海波与重庆大学教授文俊浩担任执行主席。
大会聚焦开源操作系统、开源芯片、开源大模型、开源具身智能等方向,邀请来自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一线专家与开源领军人物,围绕开源技术的前沿进展展开深度交流。
?
开幕式上,丁奎岭在致辞中表示,开源不仅仅是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的新风尚,更是推动开放发展、共同发展的重要路径。大学也要走“开源”的发展之路。一方面,打开学科与学校的边界,以目标和任务为导向,跨学科、跨组织合作,构建一种“只有岗位,没有单位”的大协作机制,将四大战略科技力量联动起来,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另一方面,强化人才与科技成果的供给。各个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支撑和基础研究的突破。大学是人才培养与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该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更加充沛的源头活水。
在大会的特邀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围绕《大模型推理服务在系统层面的挑战》,系统梳理了从数据获取、预处理、训练、微调到推理的完整生命周期,并介绍了其团队研发并开源的高效推理系统Mooncake与KTransformers。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首席顾问鄂维南在《Data-centric AI和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AI)正在经历从“模型中心”向“数据中心”的范式转变,只有构建高质量、高效率的数据基础设施,才能进一步降低AI落地的门槛,推进AI规模化落地。
此外,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陈云霁、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领军科学家乔宇、openEuler社区技术委员会主席胡欣蔚、理想汽车首席技术官谢炎等,聚焦不同主题分享了具有前瞻性的观点与思考,展现了当前开源技术在多个领域的实践进展,也描绘出了开源技术未来发展的路径蓝图。
大会上,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发布与启动仪式接连举行。CCF泛在操作系统开放社区正式成立、全球计算联盟(GCC)开源社区战略布局启动、CCF-木兰科创开源孵化器正式发布、华佗开源项目捐赠仪式举行、Omni-Infer云际开源共创计划正式启动、Intelligence BooM AI开源基础软件参考实现2507(烩面)正式发布、CCF-光华青年开源基金授牌、第八届CCF开源创新大赛正式启动。
主论坛之外,2025 CCF中国开源大会共设立18个分论坛,涵盖开源芯片、操作系统、基础软件、具身智能、大模型、AI基础设施、开源教育、开源标准、智能汽车和供应链安全等多个方向,系统展现了开源在推动产业智能化、构建可信数字基础设施、实现软硬件协同演进中的关键作用。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