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阎贫团队联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钟广见,在南海北部东沙群岛海区海底泥火山喷发驱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海洋和石油地质》(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于俊辉表示,海底泥火山活动大都由横向构造挤压或者沉积快速加载驱动。近年来调查发现,南海北部东沙群岛海区发育大量海底泥火山。但该区新生代晚期经历了强烈的构造隆升和沉积剥蚀(即东沙运动),既无明显的横向构造挤压特征,也不具备沉积快速加载的条件,其泥火山活动无法利用传统的驱动模式进行解释。
东沙海区深部岩浆加热驱动型海底泥火山形成模式。研究团队供图
?
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通过对东沙泥火山区同线采集的多道地震和海底地震仪(OBS)资料进行处理,获得了深部高分辨率反射剖面和高精度速度模型。结果显示,泥火山下方中生界内发育多个由油气等流体充注形成的泥底辟构造,深地壳内存在由新生代晚期岩浆底侵和侵入形成的高速体,岩浆向上侵入至约9 km深度。
根据海底泥火山活动与深部岩浆活动的时空一致性,研究团队推测东沙海区的泥火山喷发是由深部岩浆加热驱动。深部岩浆底侵和侵入首先导致地表隆升和断裂形成;其加热作用同时加速了烃源岩内有机质的热演化,促进油气生成并显著增加地层压力,进而导致地层底辟;随着泥底辟不断发育和超压形成,底辟内流体沿上覆断裂向上运移,最终在海底喷溢形成泥火山。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彦林表示,该成果不仅深化了对海底泥火山喷发驱动机制的认识,还将为南海北部中生界油气资源勘探提供重要线索和科学依据。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marpetgeo.2025.107523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