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77只到1.4万余只—— |
麋鹿回家40年系列活动在北京启动 |
|
“很抱歉,这不是麋鹿,这是马鹿、这是梅花鹿……”
7月30日,麋鹿回家40年系列活动在北京启动。活动现场,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展览部主任胡冀宁讲述了一段让人哭笑不得的鉴定故事,反映出很多人对麋鹿不是很了解。
麋鹿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供图
?
那么,麋鹿到底长什么样呢?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钟震宇分别从头、角、蹄、尾等方面揭秘了麋鹿的独家特征:脸看起来有点“方头大耳”,角有向后的大眉杈、主干向上方延伸分叉、角尖向后内弯,“大脚板”是麋鹿的标志性“装备”,麋鹿的尾巴在鹿科动物里是最长的。
活动现场还发布了“麋鹿标准画像”,雄鹿、雌鹿、幼鹿各一张,确立了麋鹿的统一形象。同时,“美哉麋鹿,壮哉生态”——麋鹿回归中国40年摄影短视频大赛在现场宣布启动,大赛面向全球摄影摄像爱好者,征集以麋鹿生物多样性为主题,通过镜头记录珍稀物种保护、生态系统修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彩瞬间。
麋鹿标准画像 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供图
?
麋鹿志愿者代表、摄影爱好者代表潘清泉在现场分享了他的生态摄影故事,用一组组见证麋鹿种群恢复历程的纪实照片,展示了从最初的寥寥数只到如今壮观的鹿群,每一帧都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生动写照。
头似马、角似鹿、蹄似牛、尾似驴……“四不像”的麋鹿是我国的特有物种,在经历了商周时期的繁盛,19世纪末期流落海外本土灭绝的沧桑历程。1985年,我国实施麋鹿重引进项目,麋鹿重回故里,如今已整整过去40周年。
40年来,我国突破了疾病防控、饲养管理、遗传瓶颈等“三道难关”,绘制了麋鹿种群复壮、迁地建群、野化放归“三步走”路线图;40年来,我国麋鹿种群数量得到了大幅增长,从建群时的77只达到了如今的1.4万余只,为麋鹿永续发展建立了强大的基因库;40年来我国麋鹿栖息地从永定河畔、黄海滩涂、逐步扩散到长江两岸、黄河内外的26个省市和自治区的94个保护场所,已全面覆盖其原有的古分布地。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提出,系统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曾经野外消失的麋鹿在北京南海子、江苏大丰、湖北石首分别建立了三大保护种群。2023年9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复,依托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设立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
麋鹿回家40年系列活动包括:8月24日北京麋鹿苑将举办“生日快乐”——麋鹿回家40年活动,通过生日献礼、志愿宣讲、发布扩散等活动,为麋鹿过一个别开生面的“生日派对”;同期开展的“赏国宝麋鹿,游皇家猎苑”夏秋科普游活动将邀请公众走进南海子麋鹿苑赏麋鹿、看展览、逛市集、亲小鹿,感受昔日皇家猎苑的生态魅力;10月24日,麋鹿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将组织召开“麋鹿回归40载,万鹿奔腾的生态奇迹”——首届麋鹿与生态保护国际研讨会,围绕麋鹿保护、鹿与生态、科普教育等深入探讨,进一步推进麋鹿保护工作。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