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赵晖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31 17:20:55
选择字号:
“验血”不“抽血”,无针诊断迈出重要一步

 

作为一种常见的医疗检查手段,血液检测在大量疾病的检测与治疗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无论是检测血液中的何种成份,“抽血”几乎都是最基本的“第一步”。

抽血行为看似简单,但除了刺破血管引发的疼痛与不适外,如果操作不当,还可能造成患者血管损伤,增加感染风险以及血液浪费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对于某些因身体原因不适合抽血的病人,此类问题将更加明显和棘手。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式可以做到“验血”不“抽血”呢?近日,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教授田震团队、副教授李娇团队合作取得的一项科研成果或许能给出答案。

研究中,团队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太赫兹光声系统。借助该系统可以实现在不做任何血液采集的前提下,对活体小鼠血液中钠离子水平进行实时测量。相关人体实验也初步验证了其系统走向临床应用的潜力与可行性。

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光学领域顶级刊物《光学》发表。

不“刺”血管,“看”到血液

在人体血液中,钠离子的含量并不算高,其作用却十分重要。

“钠离子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电解质,其含量异常(过高或过低)均可能通过影响渗透压、细胞功能及器官代谢,引发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肾脏等多器官的疾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李娇告诉《中国科学报》。

然而,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钠离子在人体内的吸收速率并不相同。

以低血钠症为例,李娇说,该病患者需要通过补钠维持体内的钠平衡,但在同样速率、同样计量之下,有些人的体内钠水平会快速上涨,甚至导致患上神经脱髓鞘等疾病,造成神经系统受损;但同时,有些人的钠水平却上涨很慢,以至延误治疗。

“因此,对人体血液中钠水平的实时监控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李娇说。

对此,传统方式是对病人进行频繁的抽血检测。然而,对于一些肾病患者、危重病人或老年病人来说,这种方式除了费时费力外,也容易引发感染等后续问题,而且这些病人血液中的钠含量本就不足,频繁抽血更会加剧这种不足。

这种情况下,如果可以实现无针刺前提下的实时监测,无疑会对病人的治疗起到重要作用。但什么东西可以在不刺破血管的情况下,“看”到血液的情况?

李娇团队想到的是太赫兹波。

替代方案

据介绍,太赫兹波是一种位于微波与中红外波段之间的电磁波,其具有低能量、组织无害性、弱散射性等优势,并能敏感捕捉生物结构功能变化,是一种理想的生物医学检测工具。

不过,太赫兹波监测也有自己问题——它太容易被水吸收了,而血液的主要成份恰恰就是水。这使得太赫兹波即便穿透皮肤和血管进入血液,大部分能量也会被血液中的水分子所吸收,能与钠离子作用并反射回接受装置的能量过低,很难起到检测作用。

这几乎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正因如此,相关的监测并没有在医疗实践中大规模应用。对此,科研团队一时间也没有想到好的解决办法。

不过在摸索中,他们想到了一个“替代办法”。

“既然无法解决太赫兹信号被水吸收的问题,那我们是不是可以不再接受太赫兹信号,而接受别的信号呢?”田震说。

他口中的“别的信号”就是超声信号。

田震告诉《中国科学报》,目前的科技手段很难阻止水分子对太赫兹信号的吸收和干扰,却可以做到让水分子在这一过程中不发出超声波信号,从而使太赫兹波在作用于钠离子时,后者发出的超声信号变得更加清晰。

“这就如同用探照灯照大海上的一艘小船,小船固然可以反射灯光的,但大海能反射的灯光要更强烈,导致人们看不到小船。”田震说,但如果将大海用黑布屏蔽掉,即便小船反射的灯光再小,也能被看到。

更重要的是,相较于接收太赫兹信号的设备,人类对超声探测仪的研发历史要长得多,目前相关设备的灵敏度也要高得多,足以接收到血液中钠离子发出的微弱超声波信号。

“通过引入光声技术,我们首次实现了太赫兹波在体离子检测中的应用,这是临床转化的重要突破。”田震说。

需求决定供给

虽然涉及很多“高科技”,但李娇依然觉得他们所研发的太赫兹光声系统是一项很“接地气”的项目,正如她所说,“科学研究最终是要转化为现实的,而这项研究最终转化成的‘现实’,可能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都息息相关”。

这项研究还需要多久才能应用到普通百姓身上?

李娇表示,目前相关样机距离临床试用并没有太远的距离,但如果要做大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应用,还需要上游技术的支撑。

“目前阻碍这项技术大规模应用的最大障碍,在于太赫兹源技术的突破。说得再直白些,现有能够发射太赫兹射线的设备存在造价过高、发射强度不够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够解决,‘无针诊断’的普及化将被极大加速。”她说。

在这方面,李娇是很是乐观的。

“需求决定供给。之前太赫兹源技术之所以发展不够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尚未找到足够巨大的应用场景,一旦产生足够的需求,甚至形成一定的市场空间,相关技术的突破是很值得期待的。”她说。

这种“市场”的形成并非遥不可及。

据田震介绍,人体血液中含有种类多样的元素离子,比如钠离子、钾离子等,此外还包括各种糖类、胰岛素,甚至一些大的白蛋白。这些物质都在太赫兹波段上有非常丰富的吸收谱。这意味着只要有足够的技术支撑,对这些物质的检测都可以实现“无针化”。

“要知道,相较于钠离子异常所引发的疾病,与血液钾离子、各种糖类有关的疾病,其涉及人群的规模和数量要大得多,这就意味着相关技术还有着非常广阔的探索以及应用空间。”田震说。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364/OPTICA.559182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黑洞背后竟藏神秘“第三者” 纳米级“清道夫”专治眼睛里的隐形炸弹
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首栋建筑提前完工 寻找外星生命的希望正迅速破灭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