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雅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31 16:01:33
选择字号:
科技期刊“归航”:把学术出版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2022年,《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英文)》(ABBS)迎来了一个重要时刻——这本创办于1958年、见证了中国生物化学学科起步的老牌期刊,决定结束与牛津大学出版社13年的合作,正式“回归”落户国内 SciEngine 平台。

“当时心里真没底,怕影响因子跌下去,怕国际作者找不到我们,更怕多年积累的学术口碑付诸东流。”《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英文)》编辑部主任徐文琳的忐忑,正是近年来一批海外出版期刊回归自主平台时的共同心境。

3年过去,当徐文琳站在2025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的讲台上,她可以给出肯定的回答:“真正决定科学家投稿选择的并非出版平台,而是期刊本身的学术价值和基础服务能力。从阅读量看,订阅模式下期刊年全文阅读量约30万次,回归后2023年、2024年持续攀升;国际传播方面,目前国际读者占比达62%,覆盖110多个国家,北美读者占比28%,与依托国际平台时期基本持平。”

徐文琳介绍ABBS回归经验。主办方供图

2024年10月,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启动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出推进集群发展与平台建设,做大做强出版平台,支撑我国海外出版期刊回归和科技文献本地化存储,为我国掌握学术出版主动权、学术评价话语权争取空间。

2025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我国英文科技期刊出版从“借船出海”到“造船扬帆”,是支撑科技强国建设的现实需求,也是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出版平台的必然。近几年,随着《先进陶瓷》《纳米研究》《摩擦(英文)》等一批期刊回归国内平台,一场英文科技期刊的“回归潮”正悄然涌动。

“太贵了”——一个不得不正视的理由

“国外出版平台的成本太高了,《摩擦(英文)》期刊正是我国基础研究‘两头在外’,特别是基础研究成果、数据、经费等外流的亲历者。”《摩擦(英文)》编辑部主任徐军直言不讳。

这本由清华大学主办、在摩擦学领域全球排名第一的顶尖期刊,2025年1月正式回归国内出版平台。徐军告诉记者,《摩擦(英文)》原与国际出版商合作,但期刊在作者读者心目中的品牌始终不鲜明;并且,随着发文量的扩大,每年需要缴纳的文章处理费逐年上升,也令编辑部不堪重负。这些使编辑部逐渐意识到,一直依赖这种“外包工”的模式不可持续,探索一条真正自主办刊的道路,势在必行。

徐军在2025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提问 主办方供图

除了收益分配失衡等问题,自主话语权缺失逐渐显现。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张铁明表示,科技期刊回归自主平台,这一趋势源于国家战略与现实需求的双重推动。我国优秀科技成果大量外流,英文科技期刊多依赖国际平台出版,科技信息安全存在隐患,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也拱手送人。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国际学术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建设自主发表平台、积累优质学术资源成为必然选择。

张铁明在2025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主办方供图

“谁掌握学术资源和数据,谁就拥有科技创新潜能。”张铁明强调,国际大型出版机构经数百年积累,在资源、品牌、技术等方面优势显著,而我国自建平台仍处积累阶段。这种差距带来现实挑战:国际平台显示度高、专家资源丰富,国内平台则需突破品牌认知、数据积累与服务质量的瓶颈。

张铁明强调:“开放科学、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学术出版正处于一个巨大变革中,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一的科技成果发表大国,我们有机会在变局中破茧成蝶、快速发展,这也是期刊回归和建设自主出版平台的最佳时机。”

数据自主权缺失是另一深层考量,尽管期刊对原始数据有备份,但经出版商处理后的网络版数据存储在其平台,“他们怎么处理、如何管理,我们缺乏主动权”。徐军认为,在国家推动科技信息安全的大背景下,核心学术数据掌握在自己手中至关重要。

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延红在报告中指出,在科技发展进程中,“借船出海”模式面临自主性挑战。数据使用可能出现学术传播链断裂风险,同时资金问题以及期刊自身造血能力也受到影响。自主办刊能力的削弱,使得期刊经营能力和自我造血功能下降。

2021 年,ABBS下定决心:“不能再给国外出版商打工了,要把学术主权握在自己手里。”

黄延红在2025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主办方供图

回归之路:在荆棘中“逆势增长”

科技期刊回归绝非简单的平台切换,而是一场涉及数据、技术、运营等方面的系统工程。张铁明提到:“期刊回归前要按照合同约定提前告知合作的国际出版机构,要提前与编委、作者、审稿人沟通,明确历史数据归属,否则容易陷入被动。”

2021年7月,ABBS 启动回归筹备工作,面临的首要挑战是搭建完整的本土出版体系。徐文琳回忆:“最初的半年异常艰难,从生产模板到网站搭建,每一个环节都要从零开始。”

最终,期刊选择与科学出版社 SciEngine 平台合作,依托其技术支撑实现独立出版。为保障过渡平稳,团队决定沿用国际合作时的排版风格,从头定制生产模板,从字体格式到图表插入都力求精准还原,“要让作者和读者感觉不到平台切换的突兀”。

“我们和ABBS一起经历了狂风暴雨”,黄延红表示,作为最早回归的科技期刊,大家一起“摸着石头过河”。 例如ABBS需将2004年以来存储在牛津大学出版社(OUP平台)的所有文献数据完整回迁。

徐文琳坦言:“这是海量工程,编辑部无力独立完成,全靠 SciEngine 平台的技术支持,才实现了历史数据的无缝对接和统一管理。”

回归初期,团队最担心的是国际影响力下滑。为此,ABBS 依托 SciEngine 平台与国际数据库的对接能力,持续接入Scopus等核心数据库。经过两次申请,期刊成功进入两大 OA 数据库,“借助国际数据库的传播力,极大缓解了国际化焦虑”。

徐文琳透露,SciEngine平台还提供数据统计、引文推送等增值服务,让编辑部得以从繁琐的技术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内容质量把控。

《摩擦(英文)》则借力学术会议,团队以202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主办的亚洲国际摩擦学大会为契机,组织顶尖专家撰写特刊,覆盖国内外领军学者成果,围绕交叉学科热点策划专题,吸引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研究者关注。“这些特刊不仅提升了内容质量,更向学界释放了平台切换的信号。”

在差距中寻找突围点

回归之路虽坎坷,希望已在数据中显现。在徐文琳看来,稳定的技术平台是 “回家”的基础保障。SciEngine 平台从 1.0 版本迭代至 4.0 版本,全流程数字出版能力不断提升,“避免了期刊回归后陷入‘小作坊’模式,让编辑部能专注于内容建设”。这种“专业平台 + 编辑部”的分工模式,成为期刊平稳过渡的关键。

面对影响因子的压力,徐文琳保持着清醒认知:“影响因子是结果而非目的,只要持续输出高质量内容,数据自然不会差。”回归的最初两年,他们聚焦学科发展前言热点,主动开设“青年学者专栏”,陆续推出DNA损伤修复、癌症生物学、相分离等专刊,邀请相关领域的顶尖团队参与,保障高质量的稿件,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摩擦(英文)》同样感受到清华大学出版社的SciOpen平台的诚意,“有求必应!”徐军肯定道。为了提升作者和读者的服务体验,期刊回归后实现文章录用24小时内上网发布,大大提升文章出版时效;编辑部还推出积分政策,激励学者参与审稿和期刊工作的积极性。

尽管回归之路初见成效,但挑战依然严峻,不少期刊存在数据对接的“时间差”。

张铁明解释:“这本质是品牌积累与技术运营问题,本土平台普遍运营时间较短,技术、团队等各方面还在不断完善,因此国际数据库对本土平台的优先级设置不高,需要我们通过技术升级和规模效应逐步扭转。”

即便国内平台投入逐年增加,与国际头部集团的资金差距仍在拉大。黄延红表示,集群化发展成为破局关键——科学出版社平台已集结413种OA期刊,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提升影响力,“刊群形成科技力量”是唯一出路。

“把分散的期刊资源整合起来,既能降低单个期刊的运营成本,又能形成规模效应反哺单刊。”张铁明说。

黄延红指出,数字出版平台作为基础设施,需要全流程的学术服务团队、市场运营团队、办刊协同团队、编辑团队、生产团队等多团队运营。对于国际期刊,还需要国际化运营来支持,以打造面向全球视野的高级出版平台。

随着SciEngine等平台持续进化,以及学者对国产期刊信任度的提升,“两头在外”的困局正在松动。“卓越二期”以“创一流”和“双回流”为核心目标,围绕构建集群、平台、人才、政策、机制等全要素体系,完善我国科技期刊学科布局,加快一流期刊建设换道升级。

张铁明表示:“期刊回归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只要我们在内容质量、技术支撑、品牌建设上持续发力,终将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跨越。”中国学术出版的“造船扬帆”梦,正在这些点滴努力中照进现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纳米级“清道夫”专治眼睛里的隐形炸弹 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首栋建筑提前完工
寻找外星生命的希望正迅速破灭 奇特星系惊现原始恒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