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法明团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在红树林恢复对滨海蓝碳影响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功能生态学》(Functional Ecology)。
红树林是全球生产力最高的蓝碳生态系统之一。已有研究证实,红树林恢复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但其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尚不明确。土壤有机碳根据其稳定性和形成过程的不同,通常被划分为颗粒态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AOC)。
然而,滨海湿地矿物质丰富,受潮汐周期性影响,矿物不仅能够结合细粒有机质,还能直接与植物来源的粗粒有机质结合。因此,为了更准确地解析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及其对红树林恢复的响应,有必要将MAOC进一步拆分为粗颗粒态有机碳(cMAOC)和细颗粒态有机碳(fMAOC)。
红树林恢复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和稳定性的过程和机制。研究团队供图
?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博士研究生黄幸运表示,研究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以珠海淇澳岛滩涂及其附近的无瓣海桑和秋茄恢复样地为研究对象。我们通过测定三条样地土壤中POC、cMAOC、fMAOC的含量,并进一步分析fMAOC中铁结合有机碳和钙结合有机碳的含量,探讨红树林恢复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红树林恢复显著增加了土壤中各类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其中稳定性最高的fMAOC增幅最大。进一步分析发现,铁结合有机碳在fMAOC的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贡献大于钙结合有机碳的影响。总体而言,该研究表明,红树林恢复不仅能够增加蓝碳的固存量,还能通过矿物-有机质的相互作用增强其稳定性。这一发现表明,红树林恢复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自然解决方案,用于缓解气候变化。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1365-2435.70121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