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有蟑螂吗?能帮我带一只吗?别拍扁,要完整的!”
这不是玩笑,也不是恶作剧,而是最近浙江农林大学植物保护专业2023级学生在必修课“植物保护基础实习”中昆虫学教学实习阶段的真实对话。
在从6月下旬持续至7月上旬的昆虫学实习中,72名学生以5人左右为一组,每组要在半个月里完成一项“硬核任务”——采集18目110科共500头左右的昆虫,再将它们一一制成标本。
于是,从常见的蟑螂、瓢虫、蝴蝶,到不常见的金龟子、竹节虫、碧蛾蜡蝉……无一不是学生们眼中的“宝贝疙瘩”。一场“昆虫大作战”,就在校园与山林间火热开展。
学生们正在田野中捕捉昆虫。受访者供图
?
“猎虫天团”,出动!
“昆虫一般喜欢停在树叶上,你看到它在那儿了,就拿起捕虫网,瞄准目标,快、准、狠地扫过去——唰!然后立刻把网口倒扣下来,它就跑不了了。”
在离开教室、奔赴野外前的一天,浙农林现代农学院副教授王吉锐正在动员大会上,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昆虫猎人”,抄着捕虫网做演示,动作干脆利落。
当任务刚布置下去,标本制作实验室里的各式工具就被一抢而空:有捕虫网,有能让昆虫昏迷的毒瓶,有用来存放蝴蝶的三角袋,还有被戏称为“精灵球”、专门收纳小型昆虫的调料盒……大家劲头十足,实习就此拉开序幕。
那么,这支“猎虫天团”是从何时开始“打造”的?事实上,在浙农林,昆虫学教学实习已经持续开展了二十余年。
“昆虫学的知识体系丰富而抽象——从分类到形态,从解剖到生理,光靠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示远远不够。”据王吉锐介绍,自该校植物保护专业设立以来,昆虫学教学实习便被列为大二学生的必修核心课程,延续至今。
作为研究昆虫分类学的学者,从2017年开始,王吉锐便与本专业教授潘程远一起负责昆虫学教学实习授课,培养学生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和鉴定等专业技能。
得益于浙农大是中国植物种类最多的高校之一,校园内多样的昆虫生态是实习开展的不二主阵地。但为了加深实习学生对本地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每年老师们还带领着学生一同前往浙江天目山、玲珑山等地,开展野外采集。
采集的同时,潘程远和王吉锐也尤其强调生态保护意识,反复叮嘱学生对益虫和珍稀昆虫仅以野外观察拍照记录为主。对于误捕的若虫或幼虫,他们也要求及时释放,以最大程度减少对生态的影响。
“我们的目的不只是抓虫子、做标本,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们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自然、理解生命。”王吉锐说。
热爱正在悄然滋长
采集到18个昆虫目并非易事一件,为了凑齐这些“目”,学生们可谓绞尽脑汁,那些平日里只会在掌下毙命的蚊子、苍蝇、蟑螂,如今竟成了标本制作实验室里的“香饽饽”,被小心翼翼地装进标本盒,成了不可或缺的“1/500”。
“小伙伴们甚至‘撸遍’了家里的猫狗,连宠物店也没放过,就为了找到一只跳蚤,因为它可是独占一个目(蚤目)的关键物种。”植物保护232班的王思媛笑着回忆道。
此外,由于昆虫往往在温度较高时,才能表现出较强的活力。正如带队老师在动员大会上所说:“实习期间黑一点、瘦一点、梦到抓虫子,才算是有效果。”顶着杭州炎热的天气,各个小组“全副武装”,做足防暑措施后“二刷”甚至“三刷”学校旁的玲珑山、西径山、功臣山。
虽然每天“早6晚10”地往返于山上,植保231班的杨敏轩却认为自己十分充实。在实习中,他一口气认下了鞘翅目下天牛科、锹甲科、吉丁科等大科里中的十几种新面孔,还意外采集到了一种在浙江鲜有记录的伪鞘天牛属昆虫,成就感满满。
有时候采集的过程更像是与昆虫的“斗智斗勇”,比如在多次用“毒气”喷灌之后,有些甲虫甚至还能“假死”以逃生。王思媛还记得,有一天插标本的泡沫板上只留着几根空荡的针,仔细一想,竟然是自己在山上辛辛苦苦抓住的花金龟“越狱”了!
那段时间,在70多人的实习微信群里,几乎每天都有新的“虫讯”刷屏:后山抓到的锹甲、竹林里发现的珍稀天牛、小吃摊灯泡上抓住的独角仙……各类昆虫和标本的身影频频亮相,其中还记录了飞蛾扑火、金蝉脱壳、食虫虻捕食等昆虫的精彩瞬间。
与此时如火如荼的情景不同,在上昆虫学课程之前,不少学生对植物保护专业存在着些“误解”。
王思媛曾听到同学抱怨称“自己‘被骗了’”,以为植物保护专业就是研究“花花草草”,结果“一上来就要面对各种看起来恐怖的虫子”。
但随着课程的深入,他们的态度悄然间发生了变化。“原本害怕昆虫的同学,开始慢慢接受这些小生物。”王思媛发现,有的同学以前看到虫子就尖叫,现在看到虫子第一反应却是“哎,这是什么目?要不要抓一个回去做标本?”
同时,许多同学还爱上了制作昆虫标本,尤其是精致美丽的蝴蝶标本。
“蝴蝶标本的制作非常讲究。”她解释道,“蝴蝶翅膀上有鳞粉,如果处理不当,鳞粉会掉光,标本就变得光秃秃的,不好看了。”
除了美观,标本制作还有严格的规范。每天采集结束后,学生们都会带着昆虫回到标本制作实验室,在王吉锐的指导下,先用体视镜进行分类鉴定,再按照规范制作成标本。
比如,以蝴蝶为例,保存蝴蝶时要用三角纸袋,让它们的翅膀自然收拢,像一颗规整的五角星;插针时也有讲究,针头露出泡沫板的高度必须控制在8毫米,确保所有标本排列整齐、统一,既便于日后观察,也利于长期保存。
“好的标本就像是艺术品。”王吉锐说,当这些昆虫整齐陈列开来,不仅是一份成果的展示,更是科学与美学的结合。
学生们制作的部分昆虫标本。受访者供图
?
双脚站在土地里
实习的最后,学生们迎来了一场特别的考核:他们依次走进摆满此次制作的总共七千余号标本的标本制作实验室,面对潘程远和王吉锐随机指出的十种昆虫,准确说出其所属的目与科。
谈及考核结果,王吉锐言语中带着欣慰:“基本上都能一眼认出大部分的昆虫。”
作为昆虫学理论课的授课教师,王吉锐认为,这场持续两周的“捕虫之旅”,非常好地实现了一、二课堂的有机联动。“大家走出课堂、走进山林,与昆虫‘斗智斗勇’,只有在这样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实践。”
此外,王吉锐也观察到,近年来学生制作的标本整体质量在不断上升。“不仅体现了大家的认真,还显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在不断改善,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增长。”
植物保护作为农业科学中的重要分支,承担着保障农作物健康、防控病虫害的关键职责。在王吉瑞看来,在了解昆虫的分类与习性的同时,实习的目的还在于让学生们站在田间地头,直面真实农业环境中的虫害问题,理解植保工作的现实意义。
如今,实习虽已结束,但那份热忱仍在延续:实习微信群中,仍不时有人分享新发现的昆虫照片;朋友圈里,那些精心制作的蝴蝶与甲虫标本,依然频频“刷屏”;而那些曾并肩“作战”的同学们,也因这段共同经历,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只有贴近土地去学习和感受,才能在这条专业的路上走得更稳、更好。”王吉锐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