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下,西南河流源区的径流正在发生变化。气候变化背景下“亚洲水塔”的径流变化及生源物质变异备受学术界瞩目,而这一区域的社会经济和国家需求也发生着深刻变革。
在研究利用水资源时需要注意适应这些变化,这便是“径流适应性利用”。科研人员认为,亟须科学系统地开展径流的适应性调控,推动水量-水能-水质的协同利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工程条件和社会条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西南河流源区径流变化和适应性利用”的支持下,我国科研团队创新了径流适应性利用综合调控方法和技术体系。
通过组建理科、工科、管理科学多学科交叉队伍,重大研究计划基于适应性利用的理念,集成了径流综合调控方法,有效衔接了径流适应性利用中的多系统、多主体和多过程,实现了从“认识互馈”到“利用互馈”的转变。
在技术层面,科研团队实现了三项重要突破,包括微观地球物理化学过程与宏观的水利工程调控过程的深度耦合、资源配置的优化理论与社会多利益主体决策的博弈行为相结合,以及超大规模多重不确定多时空嵌套优化求解技术。
据此,他们提出了径流利用过程中关键指标的调控阈值,并最终凝练为“生态优先、多能互补、合作互惠、安全保障”的16字西南模式,为西南径流适应性利用提供指导并为类似流域开发提供科学借鉴。
相关研究成果服务于多项国家重大工程,取得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其中,“水风光储多能互补技术”已在相关企业日常运行调度中得到应用。随着西南地区进入新的能源开发阶段,科研团队充分利用水电的灵活性和宽时间尺度调节能力,协同响应水、风、光能源多时间尺度互补需求,解决了高比例清洁能源的并网消纳难题,并实现了多元电力系统调度规模从百万千瓦到亿千瓦级的跨越。
跨境河流合作的互惠理论和水-能-粮互惠合作方案助力国家开展相关流域地区的友好合作。这一互惠理论解决了当前理论中的争议,为跨境河流上下游共同责任和义务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我国在跨境河流开发利用保护方面涉外话语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学理支撑。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