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
多款人形机器人亮相“WAIC里技能大舞台” |
|
7月26日至29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 展览的重要组成——“WAIC里技能大舞台”在上海世博展览馆展示。
本次“WAIC里技能大舞台”集中展示了我国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加速走向“应用场”的图景。活动现场包括五大特色展区,生动诠释了AI技术赋能千行百业、服务人民生活的“上海实践”。
在智造车间区域,青龙机器人正进行自动化物料分拣,其核心是基于600万真机数据和VLA预训练,形成的2.8B操作大模型。值得一提的是,国地中心和浦江实验室团队预计年底前将完成2500万整机数据积累,达谷歌同类数据集的10倍,进一步提升机器人的泛化能力和涌现能力,使其能够基本满足核电、汽车、3C等复杂工业场景的作业要求。上核管孔清理机器人则可以在管板直径达5米,近两万多个管孔中完成清洁工作,高效解决了劳动工人长时间弯腰重复作业的问题。可以说,大模型技术已全面进入机器人的“大脑”(决策)和“小脑”(控制)。
在邻里文艺站才艺表演区,智元新创远征系列机器人正展示其“听得懂人话,敲得响乐鼓,写得了书法”的才艺,这得益于“具身智能+核心零部件”的创新设计思想。中国的人形机器人用不到美国Atlas、日本Asimo等顶级机器人1/100的成本,达到相当的性能水平背后,充分结合了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和雄厚的具身智能技术基础,展现出独特的“中国路径”。
?
云百生剥鹌鹑蛋机器人、希夕做饭机器人、擎朗智能服务机器人、复旦抓豆腐机器人、银河通用销售机器人……在威客小吃街、智惠小卖部等区域,还展示了多种非完全人形的机器人。这些形态各异的机器人,通过共享先进的VLA具身智能模型,同样能实现高效、精准的作业,表明“一脑多形”的通用具身大脑正从想象变为现实
从去年WAIC的“十八金刚”到今年的“人形机器人技能大舞台“,这不是炫技,是中国人工智能写给世界的答卷——科技向善、产业向上、人民向幸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