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作为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中科学智能的重要板块,由复旦大学和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智院)联合主办的WAIC2025星河启智·科学智能开放合作论坛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论坛聚焦开放协同的科学智能生态体系构建,深度探讨科学智能2.0时代的前沿创新、产业实践与开放协作。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在致辞中表示,期待通过论坛期间碰撞思想、融通智慧、凝聚共识,推动科学智能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深化国际合作。复旦大学愿以论坛为契机,进一步厚植科学智能沃土、助力全球开放合作,支撑上海深化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迈出新步伐。
多项创新成果发布
论坛上,多项创新成果发布,激活人工智能(AI)与科学、产业相互赋能的生态,推动科学智能迈向新纪元。
由复旦大学、上智院与上海创智学院联合研发的全球首个聚焦早期中华文明的多模态大模型正式发布。该模型涵盖100TB专业语料、SFT数据及评测集,首创文明时空数据跨模态智能对齐,推动“二重证据法”向文本、图像、音频、视频、时空五维互证跃迁。同时,模型架构支撑中华文明AI Agent平台,具备多步骤推理与复杂任务规划能力,跨学科赋能教育、科研与大文化产业。未来,该模型将具备高效检索、精准翻译、智能识读、事实呈现、特征描述、史料信度考据及深层分析推理功能,并通过部署在星河启智平台上服务学者研究与公众文化普及双重需求。
论坛现场,由图灵奖得主、诺贝尔奖得主等国际顶尖科学家共同发起《全球开放科学学术合作倡议》。倡议旨在打破“数据鸿沟”,让AI科学惠及全球每个角落,提出四大核心目标,包括构建开源科学基础设施和统一技术标准、启动跨国跨学科大科学计划、培养国际化科学人才、建立公平的价值分享机制。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在解读时指出,开放合作是推动科学进步的根本动力,AI正重塑科学研究版图,技术鸿沟正加剧全球科研资源分化,科学智能时代更要在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人才培养、治理机制层面推进开放合作,共建服务全人类的科学合作体系,让开放的科学造福开放的世界,让合作的力量创造合作的未来。
?
上智院联合复旦大学、无限光年共同打造的星河启智科学智能开放平台也于论坛现场发布。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上智院院长、无限光年创始人漆远发表题为《星河启智:共同迈向科学智能2.0时代》的技术演讲。该平台是智能体原生的全链路科学智能开放平台,致力于加速科学发现,为全球科学家提供覆盖高价值科学数据、开源科学智能模型、面向科研领域的高效智算、干湿实验闭环、多智能体推理规划及多学科众研的全栈基础设施。平台面向科学家、AI工程师及广大开发者提供全链路服务,全面释放人工智能的生产力,推进跨学科协作、攻坚关键科学问题、大幅加速科学发现,进而服务各领域各行业。
作为星河启智平台的首批入驻项目,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联合上智院共同研发了国内首个深耕心血管专科的医疗大模型——观心大模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进行了模型生态演讲。观心大模型将复杂临床诊断流程形式化为多智能体协作系统,不仅重构了临床诊疗路径,更在真实的医院环境中证明了其核心价值。它通过模块化、可复用的智能体协作,深入到问诊、诊断和治疗的复杂流程中,高效应对真实世界患者病情的复杂性,为一线临床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智能支持。
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联合哲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协同打造的国内首个科技伦理审查智能体“一鉴”也在现场亮相。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院长王国豫和复旦大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青年研究员马兴军共同作技术演讲,对“一鉴”智能体进行了详细介绍。“一鉴”可自动完成规则审查、风险标注,具备权威伦理审查要点解析、规则配置等功能,能智能生成审查报告;支持本地部署,确保数据安全;并非取代专家,而是辅助提升审查效率与规范性。目前,该智能体已在复旦大学及附属中山医院试运行,获专家高度认可,为科研伦理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解码科学智能新时代
论坛上,四位AI领域顶尖科学家带来主旨演讲。
“借助AI,一个18岁高中生能在顶尖天文学期刊发表文章,完成专业天文学家的工作,这标志着科学革命的开始。”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聚焦“计算与人工智能:无尽的前沿与探索”进行分享。他强调,AI与计算的深度融合正成为科学发现的新范式,并重点讨论了AI如何推动地质学、天文学等领域的科研突破,展望了太空计算与全球协作的未来愿景。
图灵奖得主、VERIMAG实验室主任约瑟夫·希发基思围绕“AI赋能自主系统”,提出了一种用于自主网络的新型智能体参考架构,并介绍该架构的核心设计及具体实现形式。他提示,当前由大型语言模型(LLM)协调的多智能体应仍面临一定挑战,不应简单地通过堆砌更多的数据与功能来提升多智能体的系统能力。
“我们发现,将大语言模型和智能体相结合,用机器学习的方法,能够攻克数据科学的问题。”伦敦大学学院教授、首席科学家汪军以“智能体大语言模型:通向通用人工智能的路线图”为题,探讨了智能体LLM展现出超越传统机器学习理论的反思和链式思维能力,借鉴人类认知科学理论,人们可以为智能体LLM提供新的学习范式。
以“机器学习之思辨”为题,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席教授乔治·帕里西提出,现代AI如同热力学诞生前的蒸汽机,虽具备实用功能却缺乏基础理论框架,深度学习网络模型依然存在关键缺陷。他援引近期的一篇文章,主张通过组建跨学科团队,构建“AI的热力学理论框架”。
在科学智能2.0时代的浪潮中,高校如何重塑科研范式、激发跨学科协同、引领技术与社会的深度融合?在“校长对话”环节,金力、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香港大学副校长(学术发展)宫鹏、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五位高校掌舵者,深入探讨了在科学智能2.0驱动下,高校如何强化基础研究、推动学科交叉、构建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并以开放合作姿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共同开启教育与科研协同进化的新纪元。
圆桌讨论环节由深度原理CEO贾皓钧主持,集结百图生科技术副总裁张晓明、镁伽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高级副总裁张琰、西湖大学特聘研究员吴泰霖、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刘圣超、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李煜、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AI科学家姜若曦等多位青年企业家与学者,共同探讨科学智能的落地、数据与模型重要议题。
应用场景新蓝图
产业生态合作仪式于论坛现场举行,一系列产业合作协议同期签署,上智院将携手上海市气象局、中国南方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库帕思科技、姑苏实验室、道通科技、大睿生物、镁伽科技,推动科学智能的开放生态、数据共享、技术创新与人才共育。
作为科学智能领域的旗舰赛事,由上智院与复旦大学联合主办的世界科学智能大赛自2023年创办以来已吸引了来自全球近5万名参赛者,逐步发展为链接青年人才、科学研究与产业应用的生态平台。
2025年2月,第三届世界科学智能大赛发布,以“更产业、更年轻、更开放”为目标,吸引了近30个国家、近1.6万人参赛。同时,大赛特设中学组赛道,吸引了上海16区146所中学的近千名学生参加。
本届大赛共设航空安全、材料设计、合成生物、创新药、新能源五大前沿赛道,全部题目来自产业界真实业务场景,面向AI开发者和科研工作者提出严肃科学问题,并特别强调科研范式重构与工程落地协同。
依托复旦大学CFFF智算平台、上智院·天池平台及伏羲大模型生态,赛事提供科学语料、算力资源、API接口等多重支持,为顶尖团队和青年人才构建技术验证与成果孵化的高速通道。
在7月25日举行的决赛上,大赛最终决出5名一等奖、10名二等奖和15名三等奖。在WAIC2025星河启智·科学智能开放合作论坛上,金力、南薛其坤、复旦大学校长助理彭慧胜、葛均波等为获奖者颁奖。
由上智院与道通科技联合主办、面向全球共同发起的“世界科学智能大赛·Physical AI赛道”也于论坛现场正式发布,将主要聚焦于空间智能、推理模型、群体智能等方向的核心技术难题,推动AI技术走向实体应用。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