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中国气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近期递进式气象服务典型案例。
应对局地突发强天气,气象部门从技术能力和机制健全两方面持续发力,一方面充分利用天气雷达、风云气象卫星等加密监测手段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提高局地强对流天气的短临预报预警能力;另一方面不断优化递进式气象服务和高级别预警“叫应”工作机制,形成国省协同、区域协同工作机制和工作闭环,提升防灾减灾整体效能。
递进式气象服务,是在气象灾害发生演进的不同阶段,从预报预测的科学规律出发,滚动提供时间更精细、空间更聚焦、应急联动措施更具体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时间维度上不断精细,从提前7天、5天、3天到提前12小时、6小时、2小时,再到临灾预警、实况通报,滚动提供时效逐步缩短、准确性逐步提升的精细化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空间维度上不断聚焦,从提前研判灾害天气影响区域,到提前划定灾害风险边界,再到精准锁定需转移人员范围,不断缩小灾害防御的“包围圈”。响应维度上不断咬合,滚动更新、精细聚焦的气象服务结论,为各级党委、政府分时段、分区域启动应急响应措施,有的放矢、精准防控提供决策支撑。
今年以来,各地气象部门加强递进式气象服务,强化临灾预警“叫应”,多次支撑地方政府组织成功转移避险。
其中,5月25日至6月3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持续强降雨,发生洪水、山洪、地质灾害的风险高。5月26日19时,云南省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暴雨)四级应急响应。5月28日,按照“1262”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云南省防办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预报信息,在降雨前6小时精准划定怒江州等8个暴雨核心区,实施“一对一”电话“叫应”,督促及时启动转移程序。5月31日,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6个村先后上报河道险情,基层干部逐户排查转移风险隐患区域群众,泸水市鲁掌镇三河村的古炭河、滴水河219户789名群众安全转移后不久,当地发生山洪泥石流,未造成人员伤亡。
7月2日至7日,四川省泸定县出现持续性强降雨,发生洪水、山洪、地质灾害的风险高。7月1日12时,按照“13131”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泸定县气象局首次发布预警信息,县防办组织各个乡镇提前排查风险隐患,检查应急物资。7月4日14时起,泸定县气象局滚动提供降水实况信息,17时加急发布气象信息快报,指出滑坡、泥石流气象风险,21时40分,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电话“叫应”县委书记和县长;22时10分,冷碛镇黑沟村进行灾害风险隐患巡查时发现,黑沟村四组河沟水量激增、泥沙含量过高,冷碛镇党委、政府接报后,迅速启动“叫应”机制,组织54名镇村干部对沿河受威胁的170户550人实施紧急避险转移,22时28分黑沟、潘沟发生泥石流灾害,无人员伤亡。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