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敏,刘锦,杨立状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25 20:31:27
选择字号:
解码大脑中的“社交地图”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海团队发现,人类大脑在理解和判断复杂的社会等级关系时,会调用一套与日常认路、辨别方向时相同的神经系统,相当于大脑在内部绘制了一张无形的“社交地图”来导航复杂的人际社会。这项发现揭示了大脑高效工作的神经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神经影像》。

试想以下场景:一位招聘经理在浏览简历时,看到“项目总监”和“应届实习生”头衔,便能瞬间判断二者的资历差距;或是在一个大家族聚会中,当介绍某位是“大伯”,另一位是“表弟”时,会立刻形成一张关于辈分和长幼的家庭关系图。在日常情境中,人们无需与每个人都深入交往,就能通过抽象的符号标签(如头衔、职级、辈分)快速判断其社会位置。这些标签就像是心智的“快捷方式”,帮助人们高效地理解人际关系。

然而,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随之而来:大脑究竟是如何将“总监”“大伯”这些文字符号,“翻译”成一个内在的、结构化的关系网络,并以此指导人们做出判断和决策的?这一过程背后的神经机制,长期以来尚不明确。

为解决这一问题,李海团队设计并实施了一项为期三天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实验。实验中,参与者扮演“招聘经理”的角色,学习并记住一系列“应聘者”(由不同面孔代表)在“能力”和“品德”两个维度上的社会等级。随后,他们需要根据这些信息快速做出聘用决策。

研究结果提供了行为与神经层面的双重证据:行为层面,当两个人之间的社会等级差距越大,受试者做出判断的速度越快、准确率也越高。这表明,人们在进行社会判断时,依赖的是一张内在的“地图”,而非逐一回忆孤立的信息。神经层面,成像结果精准定位了这张“地图”的绘制者——大脑中负责空间记忆与导航的海马体-内嗅皮层系统。分析显示,海马体的核心功能是编码个体间的相对“社交距离”;而内嗅皮层则更进一步,以一种独特的六边形网格模式进行编码,为这张抽象地图提供了方向和结构,类似于物理地图上的坐标网格。

这项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揭示了大脑高效工作的秘诀:它能通过“神经复用”机制,巧妙调用“空间导航系统”,将简单的语言标签(如职级、身份)“翻译”成一张内容丰富的内在社会地图来支持复杂的社会推理与决策。这一发现为当前AI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研究人员可以为AI构建一个专门的“认知地图”模块,让它也学会更高效的转化——将抽象的符号信息,构建为结构化的内在模型。

该研究表明,AI有望摆脱对海量数据的暴力学习依赖,在获得更强推理能力的同时,让其思维向人类认知模式靠拢。这种AI系统与人类认知模式的深度对齐,有望为高效的人机协作铺平道路,推动人工智能系统的发展。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neuroimage.2025.121366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学者研究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案例 人工智能在黄石公园下发现8.6万次地震
研究发现调控甜瓜成熟的两个关键转录因子 月壤取水 可产燃料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