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晓姣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25 14:56:39
选择字号:
“公共导师”教你如何高质量读研

 

复旦大学教授、科学网知名博主张军平的《高质量读研2:如何高效学习,成为科研“六边形战士”》(以下简称《高质量读研2》)近日面市。这是作者上一部《高质量读研:教你如何写论文、做科研》(以下简称《高质量读研》)的续篇,也是进阶版。作为这本书的目标读者,研究生和准研究生们应该如何看待此类读研指导书,又应如何使用以求效用最大化?

《高质量读研2:如何高效学习,成为科研“六边形战士”》,张军平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25年6月出版,定价:59.8元。(出版社供图)

  ?

“公共导师”教什么

复旦大学教授马臻在为本书所作“序言”中谈到:“时代呼唤‘公共导师’站出来,以‘过来人’的身份给研究生和准研究生们讲解读研的那些事。”每个研究生都有导师,为什么还需要“公共导师”?

这个问题虽无标准答案,但无非是导师也不会、导师没空教、导师教了学生不听、学生听了却不懂、学生懂了不照做等原因。况且,以创新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活动是否有固定稳妥的教学法,这本身就需进一步讨论。比如张军平在“后记”中提到的“易子而教”,源于有时研究生听不进去自己导师苦口婆心的教导,却能听进其他导师的意见。

那“公共导师”应该教什么?这涉及另一个问题,即现实中不少人认为研究生应该有如何读研的常识。

不尽然。首先,很多信息以“常识”的面目出现。这些“常识”在一些情况下正确,而与之相反的“常识”则在另一些情况下正确。比如,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正确,还是“三思而后行”正确?是“有备无患”正确,还是“船到桥头自然直”正确?回到科研,面对自己研究领域内源源不断的海量文献,是应该广泛阅读,还是应该多思少读,以防过多的同质化信息限制了思想、成为创新的障碍?

都有理。多读还是少读,还是有选择地读,往往是一个人取得了一定成果的事后总结,这不过是一种“后见之明”。就如存在主义祖师爷、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所说:“生活是正着来活,却是倒着去理解。”人们喜欢“倒着去理解”,难免有“结果偏见”,因为观察者不是根据判断过程的合理性来评估一个判断的好坏,而是以结果的好坏作为判断标准。

其次,即便是确定性的、流程性的事项,也不能用“常识”一言以蔽之。就像刚开始写论文,会觉得这个过程就是写“八股文”。只有亲身经历过选题、假设、实验、验证、写作、投稿、发表这一整套流程,从空白到撰写标题、摘要、引言、综述、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讨论和结论,一点点抠过数据、图表、引用等各种细节,一遍遍细致回复过挑剔的审稿人,才能真正看见一篇论文的前世今生,才明白“八股”之所以存在的道理。这是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是山”的历程。

所以,“公共导师”要教的不是常识,而是如何通往学术之路的“道”和“术”。

如何具备“科班出身”的素养

我们常用“科班出身”形容一个人是否经过正规、系统的专业教育和训练,是否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规范的技能。事实上,即使是半路出家,也可以通过系统性学习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技能,使自己具备“科班出身”的素养。

张军平的《高质量读研》系列书就是助力准科研工作者们通往学术之路的系统性学习资料。同时,作为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教授,作者更是结合本专业,给出了许多细致入微的指导。

《高质量读研》涉及写论文、做科研的方方面面,《高质量读研2》则是前本的进阶。全书共三个部分,包括“科研进阶”“论文写作与报告进阶”和“创新进阶”,全方位提升了对科研实践的讨论层次与思考深度。以写论文为例。第一本涉及从论文选题、标题、摘要、引言、综述、实验、结论到如何回复审稿人意见等,第二本则进阶介绍如何善用合作写作模式、如何合理使用论文写作润色服务、如何善用大模型辅助科研等。

再以引用为例。本书采用大篇幅讲引用。不仅讲引用规范、文献排版,也讲引用的原因、必要性及原则。作者还引导读者思考应该如何看待引用率,将几种畸高的引用情形抽丝剥茧,消除他们对于引用率和影响力的误解。

本书侧重科学研究实践,给出科学研究的若干指导原则、思维技巧和实操经验,让研究生既能见树,亦能见林。

善于解惑的导师

我一直认为好的科普是告诉人们事情的真相,而不是让人恐慌,好的指导书也应如此。张军平的书就是这样。比如说研究生谈之色变的“延期”,不了解真相时可能会单纯归因于环境和他人,从而牢骚满腹;又或者单纯归因于个人,陷入无边无际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中。本书则娓娓道来,将延期的原因分为6种,可能是时间节点没把握好、大论文没达到要求,或是忙于杂事和横向项目,又或是从自身发展考虑主动要求延期等。

虽然书中概括并不全面,但这给了惶恐中的研究生一点抚慰——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原来这不完全是我的错。即使以后遇到了书中未提及的延期情形,也可以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努力寻求解决之道。

如果实在因为一些因素无法毕业,特别是博士生,降低档次以硕士标准毕业或者干脆退出,也并不代表天塌了。作者提醒苦恼中的研究生:“人生很长,读博读硕的时间相对较短,毕业后有多个可以加速的阶段和超越的机会。所以,不必因为延期毕业就认为自己以后年龄上存在劣势。事实上,一旦进入工作岗位,年龄的差异会被迅速抹平。”

一个善于解惑的导师,一定也善于打比方。作者张军平是“多栖”达人,在游泳、音乐等方面也颇有造诣,因此本书多处以做菜、艺术、体育等生活实例类比科研过程,如“集中与省力:自由泳与科研的自由探索”,作者以自由泳时如何抱水类比科研如何使力,以呼吸和打腿节奏类比科研节奏。从中不难发现,对于科研这种相对抽象的概念的讲解及其经验之谈,恰当的比喻往往事半功倍。

科研训练的核心价值

《庄子》中记载了一个人散尽千金学斩蛟龙,但学成之后无龙可屠,成为笑柄的故事。其实,并不是所有研究生都有机会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那么,读研过程中学到的“道”与“术”,对于将来不走学术道路的大多数人,是否是“屠龙之技”?

是,也不是。

有些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确实像屠龙之技。就像调侃买菜不需要微积分一样,生活不需要做实验,社交不需要写论文,日常工作不需要熟练掌握LaTeX(排版系统),恋爱不需要搞创新点。这些专业技能在离开学术环境后的直接应用价值确实有限。

然而,科研训练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具体的技术、技能,而在于塑造科学思维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产品经理为例,面对用户需求时,需要像做科研一样——明确问题,即选题;调研现有解决方案,即文献综述;提出假设性的解决方案,即研究假设;设计A/B测试验证,即实验设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即数据分析;最后形成产品迭代策略,即结论和展望。整个过程与科研思维高度吻合。

真正的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积,而是形成可迁移的认知结构,科研训练恰恰是这种高阶认知能力的培养过程。批判性思维、系统性分析、循证决策、创新思维等,这些都是可以跨领域迁移的核心能力。当然,这种迁移并非自动发生,需要个体主动思考和实践。

巧合的是,故事中学“屠龙”的时间也是三年。三年或更长时间的系统学习过程,是一个研究生从“学术小白”到科班出身的蜕变过程。学会了在复杂系统中寻找规律、在不确定中作出决策、在挫折中坚持探索,“龙”都斩得,还怕其他吗?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学者研究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案例 人工智能在黄石公园下发现8.6万次地震
研究发现调控甜瓜成熟的两个关键转录因子 月壤取水 可产燃料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