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淡水鱼养殖大省,四川近年来养殖规模持续扩大。然而,7月以来持续高温天气对水体环境和鱼类健康造成较大影响,导致病害风险显著上升。为切实解决养殖户面临的实际问题,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鱼病研究中心研究生团队近日赴四川省成都市、内江市、雅安市、西昌市等地开展"科技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水质检测、病原分析、技术指导等方式,为当地养殖业提供精准科技服务,助力产业提质增效,以实际行动服务“三农”,赋能乡村振兴。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良好的水体环境与水质维护是水产养殖的重中之重。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前往四川地区养殖场实地考察水质与饲养环境,运用多种方式让水‘活’起来。针对室外大塘养殖水体,团队利用专业设备对塘内氨氮、亚硝酸盐、溶解氧等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和记录。在室内养殖水体中,团队成员采取了“多时点”“常态化”监测方法,对养殖鲟鱼、白乌鳢等鱼体和其水质状况进行滚动式观察,以便及时开展换水和消毒工作。
在水产养殖中,疾病的发生发展直接影响鱼体健康与生产经济效益。经过14天的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深入一线,主动当好动物医生,为鱼类疾病“精准把脉”。团队成员采用病理剖检、细菌划线分离、病毒留样等系列方式,运用PCR、凝胶电泳、测序比对等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各地区患病鱼体进行病原的分离及鉴定。团队分离到包含鲟鱼海豚链球菌、白乌鳢舒伯特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在内的细菌性病原17例,检测成功率达100%,利用专业特长,为水产病害防控添砖加瓦。
团队成员对患病白乌鳢进行组织和血液取样 周柯宇供图
?
合理用药可提高养殖效益,但过度或不当使用可能导致药物残留及病原体耐药性增强。团队成员联合专家团队、科研机构与大型企业,对各实践地点的饲料及用药情况进行走访调查,实地判断养殖户用药是否符合标准,并开展专题座谈会讨论四川地区水产养殖用药的整体趋势和优化方案。同时,团队成员还通过实验技术进行抗菌药物的筛选,着重研究部分中药单体对日常生产中常发细菌的抗菌作用与机制,积极响应国家“减抗替抗”的号召,使水产养殖生产上的用药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在实地走访中,团队成员们切实地帮助养殖户减少经济损失,建立科学防控意识,自身也在生产一线学到了许多知识。这说明科技助农是一场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奔赴,农业科技推广必须立足生产,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农户听得懂、用得上的实用技术。”团队队长周柯宇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