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温“两弹一星”精神,架好服务国家的科技史“桥梁” |
|

科学史所组织编撰的学术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纲》。科学史所供图
■赵力
“两弹一星”事业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壮丽史诗。在中国科学院2025年度工作会议召开期间,我怀着崇敬之心参观了重新开放的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我深切感受到,“两弹一星”精神不仅是历史坐标,更是照亮科技强国之路的永恒火炬。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大科学工程,“两弹一星”诞生于国家百废待兴、冷战阴云笼罩、西方核讹诈的艰难时期。在如此困境下,其成功不仅是科技发展史上的壮举,更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两弹一星”工程探索出新中国科技体制的“集中力量办大事”模式,奠定了从基础到应用研究的科技体系基础。
漫步纪念馆,最直观感受到的是它的宏大——中国科学院组织全院2/3科研人员参与,围绕“四项紧急措施”新组建计算技术研究所、自动化及远距离操纵研究所、电子学研究所、半导体物理研究室,诸多重点行业、重要科研机构和方向皆因该工程而确立。如今,中国科研体系仍与“两弹一星”血脉相承,中国科学院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恪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奋力攻坚的使命担当。
“两弹一星”事业生动诠释了自主创新的不可替代性。纪念馆中的陈列记录了科学家们在资源匮乏、技术封锁下,突破核武器、导弹和人造卫星等核心技术的艰难历程,成为自主创新的典范。钱学森、郭永怀等科学家放弃海外优越条件,克服困难回国,当个人研究方向与国家需求发生冲突时,毫不犹豫服从大局。这种爱国、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成为后来载人航天精神等伟大精神的源泉。在新时代,面对国际科技竞争和“卡脖子”问题,我们应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让科技攻关与科学家精神相互促进,为实现科技强国目标注入强大动力。
科技史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以下简称科学史所)是我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科技史研究机构,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三大综合性科学技术史研究机构之一。多年来,科学史所聚焦于研究科学技术的历史、本质和发展规律,认知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复杂关系,研究和传播科学思想,为国家科学思想库与科技智库建设、文化建设和综合人才培养作出了独特贡献。科学史所组织编撰的《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史纲》等重要学术著作,系统梳理了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历史脉络,其中对“两弹一星”事业的研究占据了重要篇幅,不仅为科技史学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也为公众深入了解“两弹一星”精神打开了窗口。
“十四五”以来,科学史所秉承“两弹一星”精神,在科技史领域聚焦主责主业,承担了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新编)中国通史》中国科学技术史卷的纂修任务,部署了中国科技传统及其现实意义研究项目。在系统梳理中国科技发展史的同时,科学史所进一步深入阐释中国科技的发展体系、脉络和内涵,以推动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振文化自信和创新自信。
面对科技强国建设战略需求,总结中外科技发展的经验教训,科学史所梳理中国科学院院史,回应国家和科技界对创新问题的高度关切,并部署了“中外科技创新史比较研究——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中国科学院学科发展史”等项目。在这个过程中,组建了“竺可桢科技史攻关突击队”,以基础研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方向、重大工程成就等为重点,开展中外科技创新史比较研究,其中涵盖“两弹一星”专题,相关成果正在陆续出版。
同时,为顺应“数字中国”建设布局,科学史所正大力推动科学技术史学科数字化转型,综合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探索新工具、新方法,开辟科技发展历史和战略研究的新路径,挖掘科技史宝库以为今用,提高科学研究和学术供给的效率。
面向未来,科学史所将继续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持续引领重大科技史攻关项目:通过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加强多学科交叉与国际化合作,深入挖掘“两弹一星”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为我国科技史研究谱写新的篇章;通过强化使命导向团队建设,深化科技史研究成果多元应用,为抢占科技制高点任务实施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推动我国科技史研究迈向更高水平,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本报见习记者蒲雅杰采访整理)
《中国科学报》(2025-07-25 第1版 要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