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刚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供图
?
■本报记者 张晴丹
“一代代中国科学院人的爱国情怀激励我们不断奋斗,我们将科研工作始终定位于解决国家重大需求。”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智能产线与系统研究室主任徐志刚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30年来,徐志刚深耕智能制造领域,带领团队取得多项技术成果。今年,他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在这条永无止境的创新之路上,他依然保持最初的热忱,以实干笃行书写着新时代的科技报国篇章。
年轻无畏,敢闯敢为
少年徐志刚在上学放学时会路过县里的床单厂和纺纱厂。工厂里隆隆作响的机器声对他而言更像一部工业交响曲,让他感受到机械之美。高考那年,他在志愿表上坚定地选择了并不热门的机械专业,开启了与机械的不解之缘。
2003年,一项特殊的任务落在年轻的助理研究员徐志刚肩上——研制过期起爆药大当量销毁装备。“传统的销毁方式是在偏僻无人的山沟里点燃引爆。这种老办法效率极低,而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徐志刚说。
新技术在国内尚属空白,而技术小组仅有3人。“那时候真是年轻,无知者无畏,现在回想起来都害怕,因为我们对弹药的爆炸威力、性能知之甚少。”徐志刚说。
彼时的研发基地在崇山峻岭之中,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对大家来说,简陋的食宿尚能克服,科研物资采买却成了最大难题。即便是最普通的螺丝钉,也需要耗费大半天时间到四五十公里远的县城购买。
销毁设备首先是要“抗爆”,实现安全的连续销毁。面对挑战,他们迎难而上,集中力量开展技术攻关,但因为前期知识储备不足,走了不少弯路。
为了寻求突破,徐志刚不分昼夜查阅资料,图纸历经上千次推敲重绘。功夫不负有心人,相关技术不仅通过了国家权威验收,更赢得专家组的一致高度评价,填补了当时国内技术的空白,并在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从自动化到无人化:一场智能制造突围战
这一经历更加坚定了徐志刚的决心: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我国危险易爆品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从而最大限度保障工人们的安全。“自动化生产线的意义就是把工人从危险环境中解放出来,我们要用自动化技术为工人筑起安全屏障。”徐志刚表示。
然而,摆在面前的是“技术资料空白”“无可借鉴样本”“安全标准严苛”“多学科交叉”四座大山。徐志刚凭着一股拼劲,带领团队扎根位于偏远山区的危险品生产工厂,开始了艰苦攻关。
“我们以前研发的机器人只会搬运,但想用在这里,不但要进行防爆改造,还要解决拧紧、测量、涂胶、卡接、合膛、包装等各环节的串联问题,在不断试错中摸索出那条对的路。历时两年,我们才成功建成危险易爆品的安全自动化装配生产线。”徐志刚说。
2005年,第一条自动化生产线在车间落地生根;2020年,20余套智能系统已在10余家企业开花结果。这些由上百台精密设备构筑的“智能方阵”凝结着徐志刚团队的心血。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持续优化算法、提升工艺,构建起“安全工艺、智能预测、高可靠防爆”三位一体的自主可控安全自动化技术,并在高危制造领域实现了规模化应用,使行业企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创行业新高。
针对行业内的差异化需求,徐志刚团队开创性建立了“全流程定制服务”模式。他们深入每家企业的生产现场,根据实际工况、产品特性和安全标准,提供“私人定制”的专属智能化改造方案。这种精益求精的服务理念,使每个项目都能取得“量体裁衣”的效果,赢得了企业的一致赞誉。
徐志刚内心一直有一种使命感。“取得的成果越多,身上的责任越重,我就越想突破自我,用我们研发的最新技术引领行业更好发展,脚踏实地为国家真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形成新的生产力。”
航天需求驱动创新
在漫长的科技征途上,徐志刚始终将个人追求与国家需求融合在一起。近年来,他还带领团队致力于解决中国航天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难题。
2024年,其研发的“弱刚性大型航天构件数字孪生精密装配技术”入选“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这项突破性技术通过构建数字孪生工艺闭环,实现了航天大型构件装配过程的虚拟感知与实时优化,将传统依赖高技能工人反复试装的装配模式转变为智能化精准作业。
科研团队突破了几何误差与装配力耦合作用下装配精度预测、最优装配路径在线规划、螺栓组残余预紧力预测等关键技术,形成了精密复杂定制化装备的数字孪生装配技术体系,研制出行业首套机器人化数字孪生装配系统。该系统已在多家航天装备企业成功应用。
除了数字孪生技术,徐志刚团队还在航天器地面仿真测试装备研究领域取得了成果。他们研制的气浮式高精度对接机构失重运动航天模拟器,为“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一次性对接成功提供了强大的地面测试技术支撑。
“当看到航天器在太空完美对接的画面时,那种激动和自豪让我热泪盈眶。能够将毕生所学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为国家航天事业添砖加瓦,我作为科研工作者无比欣慰。这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情怀,正是我们中国科学院人代代相传的精神基因。”徐志刚说。
更令人瞩目的是,为满足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的高精度测试需求,徐志刚带领团队开发了失重运动状态全真模拟试验装备,可在地面完成月轨状态下的对接、保持、分离和样品转移等全过程的高精度模拟试验,保障了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的精准实施。
面对成绩和荣誉,徐志刚始终保持谦逊,“科技创新永无止境,我们只是做了科研工作者该做的事”。如今,他正带领团队向更多的智能制造领域技术难题发起挑战,期望未来不断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中国科学院人的贡献。
《中国科学报》(2025-07-24 第1版 要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