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融合向未来”媒体培训研讨班在长沙举办,20余家媒体的编辑记者等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分享交流,进一步提升对儿童青少年残障融合议题的关注度、传播力、行动力。
培训班现场。吴小兵 摄
?
无障碍环境的受益群体其实是“所有人”。联合国数据显示,在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0岁的国家中,每个人平均约有11.5%的寿命即约8年的时间生活在残障状态中。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77岁,但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居民大致有8年多时间带病生存。2024年,我国0至14岁人口2.2亿多人,60岁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人。一老一小是无障碍环境的刚需群体。
“既关注特殊群体,又强调全体成员”“既讲设施,又谈环境”“既说热闹,又讲门道”……培训中,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干部顾冰就“多视角下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报道”进行解读,同时以“共建‘有爱无碍’社会环境”为题,从立法背景、重要意义、制度亮点等方面,对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进行深入解读。
围绕国内残疾儿童保护法律体系,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副教授孙计领进行深入讲解,并以融合教育背景下的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为例,分析阐释残障融合和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关系,重点解读“无障碍环境”的内涵、受益人群、内容与价值,分享交流无障碍宣传报道存在的不足、应注意的问题。
学员们认真听讲。吴小兵 摄
?
“目前,我国涉及残疾人保护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有180多部,贯彻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出台《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8年)》,开展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健全残疾儿童关爱体系,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推进融合教育,低视力学生大字版教材列入义务教育国家课程用书目录,这一系列举措都努力为残障融合发展营造有利环境。”孙计领说。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儿童保护项目官员李侁瑞介绍了全球残障儿童青少年发展概况、儿童权利与残障融合相关情况,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政府及各界合作伙伴携手开展的相关项目的情况及展望,并对媒体在对儿童青少年残障融合、无障碍环境建设等议题报道中,应遵循的原则与指南进行指导。
媒体如何做好儿童青少年残障融合议题的宣传报道?孙计领看来,涉及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宣传要重点宣传无障碍环境理念、知识、文化、意义和价值,提升全社会的无障碍环境意识,消除错误认知。同时,融入大局,与城市更新、适老化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相结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